洪山吊羅羅山布政兼感李迪庵舊帥
洪山一握征南節,并世孤忠嘆百身。
淮蔡專征誰繼志,山河憑吊各傷神。
多材自古傳三楚,儒將當時更幾人。
寂寞路旁祠廟在,尚聞風雨泣遺民。
洪山一握征南節,并世孤忠嘆百身。
淮蔡專征誰繼志,山河憑吊各傷神。
多材自古傳三楚,儒將當時更幾人。
寂寞路旁祠廟在,尚聞風雨泣遺民。
在洪山手持征討南方的符節,同時代的孤忠之士令人嘆惜其百死難償。淮蔡地區專權征討的遺志有誰能繼承?面對山河憑吊,眾人各自神傷。三楚之地自古多有人才,像這樣的儒將當時又有幾人?寂寞的路旁祠廟依然存在,還能聽到風雨中遺民的悲泣。
征南節:征討南方的符節,古代授節為統兵的信物。
孤忠:孤立無援的忠臣,此處指羅羅山、李迪庵等忠勇將領。
淮蔡:借指唐代淮西、蔡州一帶的戰事要地,此處代指湘軍與太平軍交戰的區域。
三楚:古代楚地分東楚、西楚、南楚,泛指兩湖、江淮一帶。
儒將:有文人風度的將領,指羅、李兼具文才武略。
遺民:經歷戰亂的百姓,或指懷念逝者的民眾。
羅羅山(羅澤南)、李迪庵(李續賓)均為湘軍早期重要將領,曾在洪山一帶與太平軍激戰,后相繼戰死。此詩當作于戰后,詩人途經洪山,憑吊二人祠廟,感懷其功績與犧牲,兼嘆時局與遺民之痛。
全詩以吊唁為核心,既贊揚羅、李的忠勇與儒將風范,又通過“誰繼志”“更幾人”的追問,暗嘆后繼乏人;尾聯“風雨泣遺民”由吊將及民,深化了對戰爭苦難的感慨,是湘軍題材詩歌中兼具歷史與人文關懷的作品。
故人行李劇匆匆,猶向重湖遣信通。七字論懷如對面,片帆先我渡垂虹。
家田收秫連云外,野蟹供螯入手中。猶及訪君江上去,夜窗燈火耿秋風。
門巷依依稱意苔,杖藜野色逐人開。
馬駒卓錫今應在,康樂翻經那復來。
云物蒼茫山遠近,波聲宛轉水縈廻。
風流賴有潘懷縣,一洗從前猿鶴哀。
枕玉褭蹄琢,
簟波人字流。
冰甕貯清泚,
意境已生秋。
睡余弄徽軫,
山高水幽幽。
試作文王操,
若人還見不。
歷歷排簷定琢成,小庵睡起眼初明。
藥翁收乳得鵝管,天女墜釵懸水晶。
脫手不供時把玩,怯風終作淚縱橫。
老頑不辦劉義句,聽盡寒堦斷續聲。
云外頭陀是去年
已看汀草漲晴川
夢中未覺關河遠
枕底忽聞鐘鼓傳
但可馬曹聊拄頬
看渠鳯閣競加鞭
蓬窗想得司春甕
一夜糟床酒注泉
琳闕靈游恍馭風,
曲屏親畫孝心通。
越禽翠射宮簷外,
閩果紅垂御扆中。
階影近留金瑣碎,
林光遙映玉青蔥。
萬年原廟欽崇極,
更識君王繼序功。
木末鴉啼負郭村,
無人白晝掩柴門。
詩來或作破客夢,
語妙直堪排帝閽。
抱瘵端如叔夜懶,
幽懷思對阮生論。
何時還子讀書眼,
解脫無根須返元。
東風回,江上渚。
何處來,雙白鷺。
灼灼岸間桃,依希蘭杜苗。
一銜湍瀨鱗,一下青林梢,
瀟湘綠水春迢迢。
邇來走筆吟,別后隨手散。
收拾亦安用,半是諧謔間。
不能所作工,要解風水渙。
莫以人廢言,遂忽博士謾。
九衢歌舞醉為鄉,
共慶飛霙報歲穰。
花趁小春飄宴席,
天回和氣入雕觴。
三銀闕涌云潢外,
萬玉妃朝月殿旁。
圣旦親逢賡帝藻,
不同梁苑召鄒陽。
宿昔未聞道,十年醉幽讀。
睥睨天壤間,萬事真破竹。
今來知自笑,逢場罷竿木。
猶余勸緣心,留賓與更仆。
君不見秦時張儀筑少城,
土惡易敗還顛傾。
力疲智竭筑未就,
神龜為爾開其靈。
龜行所至城不圮,
板筑之功以此已。
功成隱去智且賢,
城下于今祗流水。
殷勤高謝余且網,
不夢元君寧自放。
儀兮儀兮奈爾何,
口舌縱橫飾欺妄。
天使神龜籠爾術,
不言而行功自畢。
安得人靈若爾靈,
照見百為心遐逸。
晴日催花爛漫開,
九苞丹鳯引雛來。
春衫碧袖初單際,
步障朱??第二回。
許掾登仙全室伴,
謝公賭墅幾人陪。
明年此樂知何處,
宣勸重持翡翠杯。
江風颼飗江水寒
蘆洲雁下生微瀾
漁翁夫婦不能語
津吏醉倒船著灘
其旁病夫坐箕踞
持竿萬事那復顧
懸知寧斷嬌兒乳
不及冥鴻及飛鷺
折玉摧蘭事竟空,貯云含霧思無窮。
仙階忽列通明觀,人世猶稱太史公。
絳帳老生悲湜籍,傳燈嫡子有徐洪。
以那為首聊披拂,三絕韋編對晚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