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六日賜九十一歲老和尚
暑退全消陌上塵,盂蘭大喜見姚秦。
臨風洗缽龍池雨,凝露舒蓮鷲嶺春。
送節雙輪同夢幻,持心半偈見深淳。
循環已識盈虛理,不向山僧更問津。
暑退全消陌上塵,盂蘭大喜見姚秦。
臨風洗缽龍池雨,凝露舒蓮鷲嶺春。
送節雙輪同夢幻,持心半偈見深淳。
循環已識盈虛理,不向山僧更問津。
暑氣消退,路上的塵埃被徹底洗凈;盂蘭盆節的喜慶,仿佛見到了姚秦時期的盛景。迎著風在龍池邊洗缽,似有細雨飄落;帶著露水的蓮花舒展,如同靈鷲山的春日。送過節日的時光如雙輪轉動,同是夢幻;持守內心的半偈佛理,可見深厚淳真。已領悟循環盈虛的自然規律,無需再向山僧詢問玄機。
盂蘭:指盂蘭盆節,佛教于農歷七月十五日舉行的超度歷代宗親的法會。
姚秦:指十六國時期的后秦(384-417),后秦君主姚興推崇佛教,此處借指佛教興盛的年代。
洗缽:僧人日常修行中清洗食器的動作,代指修行生活。
龍池:可能指寺廟附近的水池,或借指佛教圣地的靈水。
鷲嶺:即靈鷲山,印度佛教圣地,釋迦牟尼曾在此講經,此處代指佛教圣境。
雙輪:比喻時間流轉,如車輪不停。
半偈:簡短而蘊含深刻哲理的佛偈,《大般涅槃經》有“半偈獲果”之說。
盈虛理:指自然循環、盛衰變化的規律。
此詩應為作者(可能為帝王或顯貴)于農歷七月十六日,在盂蘭盆節后贈予一位九十一歲高齡老和尚的詩作。盂蘭盆節是佛教重要節日,詩中“姚秦”“鷲嶺”等詞暗含對佛教興盛傳統的追慕,或作于作者與老和尚相交、欲褒揚其修行功德之際。
全詩以節令景象起筆,繼而描繪老和尚修行場景,再嘆時光如夢、心境淳厚,終以通達盈虛作結,層層遞進。既贊老和尚年高德劭、禪修精深,亦借其形象傳遞對佛理與自然規律的體悟,是一首融合敘事、寫景與哲理的贈僧佳作。
柳條不必穿魚聘,花徑馮教撲蝶行。從此牡丹須再畫,要看一線午時晴。
青青之麥。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為。
結茅野田外,猶自苦逢迎。遂擬徑常塞,不容人暫行。日高僮仆睡,花落鸧鹒鳴。竹戶憶曾啟,飯僧炊午羹。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昨夜江邊春水生,蒙沖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莊渠聞說道其東,忠信惟君獨得宗。廷尉北門重鎖鑰,青天白日送人龍。
月來愁亦來,心憐月去愁應改。樓高月轉遲,停箏坐倚熏籠待。月落卻成眠,誰知枕冷愁仍在。
融香一尺云,煖玉三竿渚。不知濯錦波,喚作桃花雨。
貪看孤鳥入重云,不覺青林雨氣昏。行過斷橋沙路黑,忽從電影得前村。
占得孤峰最上層,斷崖絕壁少人登。黃猿獨坐啼清晝,白鳥群飛立古藤。借地百年聊作客,出門千里不逢僧。老來空有名山約,撥草瞻風愧未能。
城縱是金非愿得,田雖有石尚堪耕。欲隨秋雁蕩中去,卻向杜鵑啼處行。
深澗游群魚,高樹鳴幽禽。山中白日長,同此逍遙心。脫粳香可炊,濁酒聊自斟。過茲非所求,孰為升與沉。
秋閏遲收穫,年衰惜友朋。每懷人似玉,安得酒如澠。鵲語何多誕,蟬聲故可憎。茶香新落磨,亦足洗炎蒸。
去年共飲菖蒲酒。今年卻向僧房守。好事更多磨。教人沒奈何。主人恩義重。知我心頭痛。待要賞新荷。爭知疾愈么。
偶訪征君宅,梅花覆酒香。杖將鳩作刻,書與蠹俱藏。北海賓盈座,南朝寺隔墻。還同耆舊傳,龐德在襄陽。
竹里風來生晝涼,況逢時節近端陽。也知城外塵能少,卻道山中日更長。云壑飛泉頻倚杖,松壇磐石漫焚香。老僧供茗渾忘味,好向嵩峰問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