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大理金少卿赴闕以老成耆德重于典刑為韻兼寄呈刑曹徐侍郎 其三
全璧公之歸,有識為嗟咨。
外祠三拜命,歷歲艾且耆。
乘流與遇坎,道在他何知。
汪汪波萬頃,未許兒輩窺。
全璧公之歸,有識為嗟咨。
外祠三拜命,歷歲艾且耆。
乘流與遇坎,道在他何知。
汪汪波萬頃,未許兒輩窺。
您如完璧歸趙般榮歸,有識之士都為之感嘆。多次受命管理外祠,歲月流逝已至老年。無論順境還是逆境,堅守道義其他何須在意。您如萬頃汪洋般深厚,后輩難以窺見其中深意。
全璧:用藺相如完璧歸趙典故,喻金少卿完節而歸。
嗟咨(jiē zī):感嘆,嘆息。
外祠:宋代宮觀官,以閑職安置老臣,管理祠廟。
艾且耆(ài qiě qí):艾,五十歲;耆,六十歲以上,泛指年老。
乘流:順流而下,喻順境。
遇坎:遇到險阻(《周易》“坎”為險),喻逆境。
汪汪波萬頃:形容胸懷寬廣、才德深厚,出自《世說新語》“汪汪如萬頃之陂”。
此詩為送大理少卿金某赴京而作,當作于宋代。金少卿年高(艾耆)且多次任外祠閑職,今被召赴闕(京城),詩人以“老成耆德”之譽贈別,并寄呈刑曹徐侍郎,反映當時對年高德劭之臣的推崇。
詩歌通過“全璧歸”“艾耆”等典故和意象,贊頌金少卿歷經歲月、德厚才深,無論順逆皆堅守道義的品格,以“汪汪波”喻其深厚難測,表達欽仰之情,語言典雅,手法含蓄,是宋代送別詩中推崇賢能的典型之作。
淚落新亭,轍環天下,長物一生無有。歸依記室,出指仙槎,得此笑稱雞口。南國海隔山遮,聊憩風塵,借棲巖藪。料關心赤縣,淪胥饑溺,盼誰援手。聞說是謹慎文書,艱難尊俎,舊地折沖還又。三山縱遠,一葦能通,定有幾封箋奏。猶記年時唱酬,鯨海春光,漁洋秋柳。問雞林賈客,更索香山句否。
孤負提攜避暑宮,見延明月引清風??v然秋風為移奪,終感殊恩在篋中。
夾道香煙笑語歡,老翁扶立小兒觀。書生未有絲毫力,定憶前回去長官。
功名驚世久無圖,泉石膏肓癖在吾。滿眼干戈方爛漫,繞園蘭艾亦荒蕪。蒲觴未飲心先醉,松徑長吟興不孤。賴有故人知我意,肯同阮籍哭窮途。獨醒孤坐與誰同,懶把哀顏換酒容。素負歲寒齊檜柏,不將春色誤芙蓉。堂堂陣美誰能犯,整整師嚴孰敢沖。萬里白云風捲盡,蟾光飛上楚煙峰。
雨初歇,又是黃梅時節。驚回首,城外水邊,三十年前舊風月。幾度青衫濕,怕看傷心柳色。曾記起,密會佳期,錦瑟華年去無跡。風景已非昔。正水漲新潮,荷翻嫩綠。舊時花徑難尋覓。嘆海誓成虛,飄零如葉。人生到此也凄絕。白頭一詞客。頃刻,驚心魄。把素手暗攜,鬢絲輕貼。悲歡離合從頭說。有幾番歡笑,幾番悲切。似煙如夢,一覺醒,黃粱熱。
城頭歌舞薦春卮,恰際華筵會轉奇?,幤哉旓w雪后,玉梅方在吐花時。傳籌公進千秋頌,撫景予添百感滋。記得石麟摩頂日,野狂初聽鹿鳴詩。
清晨手寫一函經,舍利毫端已似星。但使有僧能過誦,不妨魚鳥共來聽。
南北襟喉此路岐,一方鉦鼓控三陲。不妨樓觀高千尺,剩為江山得幾詩。平仲有才當鎖鑰,細侯無事下襜帷。登臨幾觸先憂眼,廊廟江湖有所思。
金明池道綠陰稠,萬點顛忙正可愁。馬上只貪看舞雪,不知飛滿帽檐毬。
白云高處生涯,人間萬象一低首。翻身北去,日輪居左,月輪居右。一線橫陳,對開天地,雙襟無鈕。便消磨萬古,今朝任我,亂星里,悠然走。放眼世間無物,小塵寰、地衣微皺。就中唯見,百川如網,亂山如豆。千古難移,一青未了,入吾雙袖。正蒼茫萬丈,秦時落照,下昭陵后。
骨肉相違歲幾更,偶然離合更關情。家傳只有龍韜在,一卷殷勤付館甥。
三十年前曾聚螢,與君清夜坐談經。蹉跎愧我頭先白,濩落看君綬始青。此會且?酩酊醉,明朝何處短長亭。天涯朋舊憐星散,厭對驪歌不忍聽。
布囊詩卷勝黃金,白纻烏紗碧眼深。自是清時少遺逸,不須物色到山林。
大廈連云覆九州,山樗社櫟亦旁求。道邊有個長松樹,誰為工師一洗眸。
三司侍宴皇情洽,對御吹螺大禮終。寶扇合鞘催放仗,馬蹄哄散萬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