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普陀山寺一首
普陀山外濕云流,馬上經行取徑幽。
梵宇飛空攢寶樹,靈湫不泄守潛虬。
度生誰出三千界,回首重來廿四秋。
半日偷閒聊共適,老僧酬應未曾休。
普陀山外濕云流,馬上經行取徑幽。
梵宇飛空攢寶樹,靈湫不泄守潛虬。
度生誰出三千界,回首重來廿四秋。
半日偷閒聊共適,老僧酬應未曾休。
普陀山外濕潤的云朵飄流,我騎馬沿著幽靜的小路前行。佛寺高聳仿佛直入空中,周圍簇擁著珍貴的樹木,靈泉幽深不向外泄露,好似有潛龍守護。誰能拯救眾生脫離三千世界呢?回首往事,距離上次來已經過了二十四個春秋。我偷得半日閑暇來此游玩,感覺十分愜意,而老僧迎來送往應酬不斷。
濕云:濕潤的云朵。
經行:指騎馬前行。
梵宇:佛寺。
攢:簇擁。
靈湫:靈泉。
潛虬:潛伏的虬龍。
度生:拯救眾生。
三千界:佛教用語,指整個世界。
酬應:應酬接待。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但從‘回首重來廿四秋’可推測,詩人時隔二十四年再次來到普陀山寺。當時社會環境可能相對穩定,詩人在忙碌生活中偷閑重游舊地,觸景生情寫下此詩。
這首詩主旨圍繞重游普陀山寺展開,突出了普陀山的清幽神秘和佛教氛圍。其特點是借景抒情,情感表達細膩。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展現了詩人特定時期的心境和對佛教文化的感悟。
綠水紅橋一路青,東風將雨染初成。 隔簾弄影捎飛燕,當座吹花趁語鶯。 新月正籠陶令宅,淡煙斜拂亞夫營。 年年送別三春恨,腸斷山陽笛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