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龔侍御進甫按關中
繡斧曾看渡海行,璽書今捧向秦京。
臨關青燧諸羌遠,登閣黃云五畤平。
百二封疆多井牧,三千冠帶盡干城。
朔方正借臺中畫,從此河湟不用兵。
繡斧曾看渡海行,璽書今捧向秦京。
臨關青燧諸羌遠,登閣黃云五畤平。
百二封疆多井牧,三千冠帶盡干城。
朔方正借臺中畫,從此河湟不用兵。
曾見你持繡斧渡海而行,如今又捧璽書前往秦京。臨近關卡,烽火示警,諸羌已遠;登上樓閣,黃云之下五畤地勢平坦。關中封疆廣闊,有眾多的井田和牧場;官員眾多,皆為國家的捍衛者。北方正需你在御史臺出謀劃策,從此河湟地區可不用兵戈。
繡斧:指御史等執法官。
璽書:古代以泥封加印的文書,秦以后專指皇帝的詔書。
秦京:指關中地區,古為秦地。
青燧:青色的烽火,指邊防報警的煙火。
五畤:古代帝王祭天的地方。
百二封疆:形容關中地勢險要,二萬人可抵敵諸侯百萬。
井牧:井田和牧地。
冠帶:指官吏、士紳。
干城:盾牌和城墻,比喻捍衛者。
臺中畫:指御史臺的謀略。
河湟:指黃河和湟水流域,今甘肅、青海一帶。
此詩應是詩人為友人龔侍御進甫前往關中任職而作。當時可能邊疆局勢存在一定不穩定因素,朝廷派遣龔侍御前往關中,詩人借此詩表達對友人的期許和對邊疆和平的祝愿。
這首詩主旨是送別友人并期望其有所作為。突出特點是氣勢宏大,展現出關中地區的重要戰略地位。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體現了送別詩中對友人使命的重視和對國家安定的期盼。
畫鹢亭亭綠柳灣,錦袍遙下五云間。六經初試平生學,闔郡歡迎五馬官。瑞應兩岐春麥秀,光生滄海夜珠還。從知此后相思處,十二樓高月色閑。
河上士,但見一夫狂。舉鍤如云翻土速,裝車若雨逞功強。天地共低昂。知命際,坐斥進勞場。白首竟然成護落,赤心依舊欲飛揚。花月莫平章。
炎天萬里隔黔陽,云樹音書滯一鄉。花萼春深應秀麗,雁鴻秋好欲翱翔。君耑南鎮兵權重,我倦西游劍氣長。聞道靖苗需猛士,可能推轂綠沉鎗。
元是公侯孝友門,及今幾代見礽孫。便遺柱下持天憲,暫住都亭洗物冤。花影月邊吟子野,木從窗外訪南軒。漢庭羽翼須良計,誰是商山老綺園。
冉冉月墮欞,淅淅竹敲瓦。呻吟不成寐,數至街鼓罷。我羨畢陵伽,視身如土苴。?此半殘足,博得全般若。四大非我有,誰為受痛者。此義頗亦聞,其如不能舍。
廣文賓退下簾重,涼氣微生筆硯中。不得朱弦寫流水,綠槐陰合鳥呼風。
先蕩臨淄穢,卻清河洛塵。華陽有逸驥,桃林無伏輪。
長憐杞菊老天隨,未必無才可濟時。蓋代功成一炊黍,清名過取恐非宜。
天涯芳樹綰離旌,遷客遲回戀圣明。曉夢依稀度閶闔,尚隨殘月聽流鶯。
山空萬籟寂,鐘響時出林。欲尋定僧語,煙蘿交翠岑。
明明赫赫,格我明德。率我髦士,髦士翼翼。鼓鐘鏗鏗,萬舞皇皇。管弦央央,鳴鸞鸧鸧。我酒既將,我肴既芳。帝曰嘉享,錫民福祥,我心悅康。于戲,帝德不忘。
珠官蕓局竟難留,一謫人間二十秋。當日靈姿何處在,白云無盡水悠悠。
策杖叩玄關,緣崖穿野蔓。疑登黃鶴樓,更煮青精飯。御氣瞻朝元,臨風聽吹萬。眷茲汗漫游,豈負煙霞愿。
舟子挐舟日叫號,北風吹面利如刀。欲知世路難還易,三坂灘頭看著篙。
詩人固多貧,深居隱茅蓬。一夕忽富貴,獨臥瓊瑤宮。夢破窗明虛,開門雪迷空。蕭然視四壁,還與向也同。閉門撚須坐,愈覺生理窮。天公巧相幻,要我齊窮通。沖寒起沽酒,一洗芥蒂胸。翻翻雪中鴉,飛鳴覓遺粟。雪深不可求,繞屋啄寒玉。顧我如鴟鳶,多儲有馀肉。我亦生理拙,凍臥僵雪屋。日午甑無煙,饑吟攪空腹。豈不知屠沽,肥甘隨取足。幸待春雪消,吾猶多杞菊。歲晏苦風雪,曠野寒崢嶸。濕薪燒枯棘,距刺相拿撐。濃煙久伊郁,微焰方晶熒。津津膏乳漲,中有蚯蚓鳴。蓬蒿掇快炬,倏作飛灰輕。馀暖未及愜,睫淚先已盈。幸有鄰家酒,時澆肌粟平。歲晏雪盈尺,農夫倍欣然。不作祁寒怨,應知有豐年。笑我寄一室,歸耕無寸田。無田吾不憂,飲啄當問天。我看多田翁,租賦常逋懸。低頭負呵責,顏色慘可憐。不如拾滯穗,行歌兩無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