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二首 其二
野老行游處,風光屬暮春。
荇牽青帶軟,蒲發紫茸新。
祓禊臨沂上,衣冠繼洛濱。
舞雩歸詠處,今日已成塵。
野老行游處,風光屬暮春。
荇牽青帶軟,蒲發紫茸新。
祓禊臨沂上,衣冠繼洛濱。
舞雩歸詠處,今日已成塵。
老人們游玩的地方,暮春時節風光正好。荇菜如柔軟的青帶相互牽連,菖蒲長出了紫色的新茸。人們在沂水之畔舉行祓禊儀式,文人雅士如當年洛濱聚會般接連不斷。曾是孔子弟子舞雩歸詠的地方,如今已化作了塵土。
上巳:古代節日,在農歷三月上旬的巳日,魏晉后固定為三月初三,有祓禊等習俗。
野老:指鄉村老人。
荇:荇菜,水生植物。
蒲: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
祓禊:古代在水邊舉行的去除不祥的祭祀活動。
臨沂上:指沂水邊上,出自《論語》中“浴乎沂”。
衣冠:指文人雅士。
洛濱:西晉時文人曾在洛水邊聚會。
舞雩歸詠處:出自《論語》中曾皙描繪的場景,“風乎舞雩,詠而歸”。
具體創作時間不詳。上巳節是傳統節日,古人有在這天出游、祓禊等習俗。詩人在暮春上巳日出游,看到暮春景色和人們的活動,聯想到古代的文化場景,有感而發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感慨時光變遷。通過描繪暮春景色和上巳活動,結合典故,展現出歷史的滄桑。在文學上體現了詩人對傳統節日文化的關注和對歷史的思考。
一輪飛鏡誰磨?照徹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銀漢無波,比常夜清光更多,盡無礙桂影婆娑。老子高歌,為問嫦娥,良夜懨懨,不醉如何?
可憐秋,一簾疏雨暗西樓,黃花零落重陽后,減盡風流。對黃花人自羞,花依舊,人比黃花瘦。問花不語,花替人愁。
云來山更佳,云去山如畫,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 倚仗立云沙,回首見山家,野鹿眠山草,山猿戲野花。云霞,我愛山無價,看時,行踏,云山也愛咱。
悲風成陣,荒煙埋恨,碑銘殘缺應難認。知他是漢朝君,晉朝臣? 把風云慶會消磨盡,都做北邙山下塵。便是君,也喚不應;便是臣,也喚不應!
三杰當日,俱曾此地,殷勤納諫論興廢。見遺基,怎不傷悲!山河猶帶英雄氣,試上最高處閑坐地。東,也在圖畫里;西,也在圖畫里。
一個犁牛半塊田,收也憑天,荒也憑天。粗茶淡飯飽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布衣得暖勝絲綿,長也可穿,短也可穿。草舍茅屋有幾間,行也安然,待也安然。 雨過天青駕小船,魚在一邊,酒在一邊。夜歸兒女話燈前,今也有言,古也有言。日上三竿我獨眠,誰是神仙,我是神仙。南山空谷書一卷,瘋也癡癲,狂也癡癲。
落落南冠且笑歌,肯將壯志竟蹉跎。 丈夫不作尋常死,縱死常山舌不磨。
月破輕云天淡注,夜悄花無語。莫聽《陽關》牽離緒。拚酩酊花深處。 明日江郊芳草路,春逐行人去。不似酴醾開獨步,能著意留春住。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違別未幾日,一日如三秋。猶疑望可見,日日上高樓。 惟見分手處,白蘋滿芳洲。寸心寧死別,不忍生離愁。
寒日蒿上明,凄凄郭東路。素車誰家子,丹旐引將去。 原下荊棘叢,叢邊有新墓。人間痛傷別,此是長別處。 曠野何蕭條,青松白楊樹。
葉下洞庭初,思君萬里馀。 露濃香被冷,月落錦屏虛。 欲奏江南曲,貪封薊北書。 書中無別意,惟悵久離居。
田橫五百劍孤身,轉眼關山半委塵。 白闕玉樓招客記,南滇彩璧說詩人。 蒼山夜黑云遮月,金馬天寒鳥怨春。 共說平章迷繡幕,至今應樂水聲頻。
三年冷眼笑吹竽,世態炎涼我自如。 卻怪天公亦人事,入邦便有雨隨車。
倚西風、招鴻送燕,年華今已如客。青奴一餉貪涼夢,昨夜酒紅無力。愁似織。聽鳴葉寒蟬,話到情無極。舞衣春入。嘆帶眼偷移,琴心不斷,襟袖舊時窄。 紅塵陌。誰寄佳人消息。任他珠網瑤瑟。金釵兩鬢霓裳曲,總是浪歌閑拍。長夜笛。且慢析輕勻,留醉酒壚側。煙青霧白。望殘照關河,睛云樓閣,何處是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