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王一如先生七十,即次其自壽詩韻
占盡蓉城桃李春,妙施化雨總精神。
簪纓久卻名心淡,芋粟兼嘗野味新。
絳帳書聲清澈耳,菊籬花影淡扶身。
何須鐸振管衙遠,席上儒珍即道伸。
占盡蓉城桃李春,妙施化雨總精神。
簪纓久卻名心淡,芋粟兼嘗野味新。
絳帳書聲清澈耳,菊籬花影淡扶身。
何須鐸振管衙遠,席上儒珍即道伸。
您在蓉城培育的學子如桃李占盡春光,以春風化雨般的教育傳遞著精神力量。早遠離官宦之途,名利之心淡泊;常品芋粟粗食,倒覺山野風味新鮮。講堂里書聲清越,直入耳畔;菊籬下花影輕扶,映照身形。何須用木鐸遠傳官衙政令?席間賢士匯聚,便已彰顯您的道德主張。
蓉城:成都的別稱,因五代后蜀時遍種芙蓉得名。
化雨:取“春風化雨”之意,比喻良好的熏陶和教育。
簪纓:古代官員的冠飾,代指官宦身份。
絳帳:漢代經學家馬融講學設絳色帳幕,后代指講學之處。
菊籬:化用陶淵明“采菊東籬下”句意,喻指高潔品格。
鐸振:木鐸(古代宣布政令的大鈴)振動,代指宣揚政令。
儒珍:指德才兼備的儒士。
此詩為作者為王一如先生七十壽辰所作和詩(次其自壽詩韻),創作于王先生壽慶之時。反映了清代文人以詩祝壽的雅俗,亦可見作者與王先生相交甚篤,對其道德學問的推崇。
全詩圍繞王一如先生的教育貢獻、生活態度與品格修養展開,通過典型意象與典故,既贊其“育人”之功,又頌其“修身”之德,是一首兼具文學性與人文關懷的祝壽佳作。
先生帶花六十年,青春不老花長妍。金杯停手便索去,一片閒云飛上天。知是初平幾代孫,雙攜日月弄乾坤。人間有眼誰窺得,笑出常州西郭門。疾臥幾為萬鬼鄰,金丹一粒遇高真。此身從此無他事,長作升平擊壤人。一別相逢復幾時,東西南北酒盈卮。天機深遠猶須決,莫便飛騰不我期。萬里來歸荷圣恩,焚香趺坐欲無言。群仙若問誰堪度,為說冥心到本元。
誰道愁容怯鏡光?菱花還妒柳眉長。凄涼塵匣無脂粉,自點寒梅學淡妝。
孤帆帶雪過錢塘,山倚銀屏水漾光。浦溆縈回江曲折,樓臺高下月微茫。舟移別岸潮初上,風透疏欞夜未央。仕路悠悠驚歲晚,歸心隨夢到家鄉。
供職計偕后,刑曹賦式微。似聞殘夏病,因得早秋歸。風雨宵裁句,湖山暇策肥。翻因圉人累,對薄及圜扉。
白云黃鶴會相逢,湖北江南故楚宮。拭目文章王八座,叩頭勛業趙三公。今朝側耳聽奇偉,何日投身佐事功。公到京師相記憶,蘆花江上竹竿風。
嘆十載、吳山越水,重疊銀箋,許多心事。望雁高樓,累人殘燭擁愁髻。千緘故篋,念片楮、無輕棄。留著更誰看,任化作、秋聲天際。舊意??v爐灰銷盡,總有難消心字。青禽未渺,漫遙擬、寥空堪寄??诛h風、鶴背仙衣,■■■、還沾離淚。誤靈鵲虛檐,猶托來音相慰。
家食城南擅獨賢,夜占奎壁半移躔。東風絳帳渾閒事,先世青氈是宿緣。
地脈至此斷,天山已包天。日月何處棲,總掛青松巔。窮冬棱棱朔風裂,雪復包山沒山骨。峰形積古誰得窺,上有鴻蒙萬年雪。天山之石綠如玉,雪與石光皆染綠。半空石墮冰忽開,對面居然落飛瀑。青松崗頭鼠陸梁,一一竟欲餐天光。沿林弱雉飛不起,經月飽啖松花香。人行山口雪沒蹤,山腹久已藏春風。始知靈境迥然異,氣候頓與三霄通。我謂長城不須筑,此險天教限沙漠。山南山北爾許長,瀚海黃河茲起伏。他時逐客倘得還,置家亦象祁連山。控弦縱遜騾騎霍,投筆或似扶風班。別家近已忘年載,日出滄溟倘家在。連峰偶一望東南,云氣蒙蒙生腹背。九州我昔歷險夷,五岳頂上都標題。南條北條等閑爾,太乙太室輸此奇。君不見奇鐘塞外天奚取,風力史人猛飛舉。一峰缺處補一云,人欲出山云不許。
去歲重陽踏路塵,異鄉今日恨還新。如何佳節長為客,卻恐黃花解笑人。強飲破愁為樂酒,自憐多病足情身。龍山舊事知難問,千載相期屬此辰。
鳥啼山澗幽,日入松林暝。路轉薜蘿深,相呼不相應。
莫笑風前兩鬢絲,老來偏愛竹枝詞。若將年紀方彭祖,八十方才是小兒。
樓前輕雪未全銷,偷得春光入嫩條。似向東風猶旅拒,可能渾忘舞時腰。
殘生天與慰途窮,是處云霞媚此翁。卜宅已居青嶂里,移家仍在翠微中。映門楊柳萋迷綠,掩戶桃花合匝紅。但放秦人雞犬去,也應識路似新豐。
江云扶雨暖溶溶,來往東西只信風。早晚晴陰渾不定,青山半在有無中。
圣人棄智妄中尋,質實先明樸在心。坦蕩玄門常不達,那非那是秘源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