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龍井書事 其三
自憐多病畏炎曦
長夏投蹤此最宜
青石白沙含淺瀨
碧梧蒼竹聒涼飔
云中雞犬聽難辨
谷口漁樵問不知
斑杖芒鞋隨步遠
歸來幽火認茅茨
自憐多病畏炎曦
長夏投蹤此最宜
青石白沙含淺瀨
碧梧蒼竹聒涼飔
云中雞犬聽難辨
谷口漁樵問不知
斑杖芒鞋隨步遠
歸來幽火認茅茨
我自憐體弱多病畏懼夏日的灼熱,漫長盛夏來此棲身最為適宜。青色巖石白沙間流淌淺淺急流,碧梧蒼竹在涼風中沙沙作響。云中雞犬之聲隱約難以分辨,谷口漁樵詢問也不知曉詳情。柱斑杖穿芒鞋隨意漫步漸遠,歸來時借幽微燈火辨認茅屋。
炎曦:夏日的陽光。
投蹤:棲身、居住。
淺瀨(lài):淺而湍急的水流。
聒(guō):本指聲音嘈雜,此處形容梧桐竹枝在風中發出的聲響。
涼飔(sī):涼風。
斑杖:帶有斑紋的手杖。
芒鞋:用芒草編成的鞋子,多為山野之人所穿。
茅茨(cí):用茅草覆蓋的屋頂,代指茅屋。
此詩當為詩人夏日于杭州龍井避暑時所作。詩人因體弱多病畏懼暑熱,尋得龍井這一清幽之地棲身,期間目睹山間清涼之景、體驗閑適之趣,遂寫下此詩記錄當下心境與山居生活。
詩以‘畏炎’起筆,轉寫龍井夏日的清涼宜人,通過自然之景與閑適行止的描繪,展現詩人對寧靜生活的向往。語言清新,意境幽遠,是一首融情于景、風格淡逸的山水小品。
解組翻成滯帝都,竄身何處覓江湖。書裁北闕天逾遠,謳罷南冠雪轉孤。狐父貧甘垂死飯,鮫人泣灑報恩珠。因君忽憶登壇事,腸斷遼陽塞草枯。
雀響初防雪,鴉驕恐報晴。徒妨一老夢,莫究二蟲情。虛籟吹群動,洪爐寄短生。只今觀物化,未替白鷗盟。
歌管宴瓊樓,良辰恰及秋。中原還逐鹿,七夕笑牽牛。殘月聞雞唱,西風倦客游。扁舟歸去也,明日買扁舟。
兩袖春風暖,乘云度越山。幾宵燈火語,千古圣賢關。遽別添新恨,長歌翚醉顏。蒼生翹首望,莫久蜀江閒。
嘗怪古人愚,臨流偏洗耳。耳中本清虛,更無物可洗。誰為揚天籟,自入清虛里。此時冷冷意,片片隨流水。曲罷兩無言,林間竹風起。
擊筑間鳴箏,家家歌吹聲。淳于為贅婿,方朔是狂生。蠶老青樓紡,人閒綠野耕。愧予非蜀客,敢起弄琴情。
吳王雉翳春依草,宋帝羊車夜逐花。總是南朝舊時事,我皇行樂倍繁華。
南山突兀塞吾齋,啖飯看山似食鮭。山自有心來近我,何人裹襪又穿鞋。
滿目風殘雪半殘,猶將點點打詩箋。幾鳴孤鳥飛仍斂,一派寒潮去復還。心百折,事千端。今年故故似常年。明年此日身還在,悵和誰去倚危欄。歲已凋殘意未殘,一空飛雪舞詩箋。含風古木低收夢,失路行人惱未還。身世恨,太無端。不妨是處過華年。有情便上焉能可,人間處處是高欄。
清坐不知疲,相對忘賓主。他年記此夜,青燈聽疏雨。
自體裁成韻自驕,狂來揮筆怨吹簫。今古中洋一爐冶,詩壇也許有新潮。
巍巍弘治圣功垂,大漸猶傳顧命詞。四海臣民俱涕淚,一王家法有綱維。明禋祀合三宗典,觀德親當七世期。統系本明登享正,叔孫何事敢相疑。
鬡發茁霜根,精神出骨上。能令見者心,自發幽巖想。西山萬螺青,得意即孤往。履崄若平陂,寬衣不持杖。道逢破衲人,長跪必合掌。除卻身口外,一鐘無馀鏹。經行達曙雞,念珠長五丈。凈月含寶瓶,徹底皆澄朗。
一理陰陽及五行,乾坤萬物各生成。莫言真宰元無跡,久向圖中露此情。
昆明夜月光如練,上林朝花色如霰。花朝月夜動春心,誰忍相思不相見。試看機上交龍錦,還瞻庭里合歡枝。映日通風影珠幔,飄花拂葉度金池。不聞離人當重合,惟悲合罷會成離。門前楊柳亂如絲。直置佳人不自持。適言新作作紈詩。誰悟今成織素辭。日暮徙倚渭橋西,正見涼月與云齊。若使月光無近遠,應昭離人今夜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