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行朝錄感賦
高墻天子氣,
夙昔著英風。
三詔人心系,
兩年王運終。
入閩懷遠志,
依鄭棄前功。
縱有黃蘇相,
無如歷數窮。
高墻天子氣,
夙昔著英風。
三詔人心系,
兩年王運終。
入閩懷遠志,
依鄭棄前功。
縱有黃蘇相,
無如歷數窮。
高墻之內仍有帝王氣象,往昔曾彰顯英武之風。三次詔書牽動人心歸向,兩年間王朝運數終至盡頭。進入福建胸懷遠大志向,依附鄭氏卻終棄前功。縱使有黃、蘇這樣的賢相輔助,無奈天命已盡氣數難留。
行朝:指流亡中的朝廷,此處指南明政權。
三詔:多次頒布的詔書,指征召或安撫人心的政令。
王運:王朝的氣數、命運。
入閩:南明隆武帝曾移駐福建,依托鄭芝龍勢力。
依鄭:指依附鄭氏家族(如鄭芝龍、鄭成功),后因鄭氏降清或內部分裂致抗清失利。
黃蘇相:可能指南明大臣黃景昉(隆武朝大學士)、蘇觀生(紹武政權首輔),均為當時重要輔臣。
歷數:天命、氣數,古代指王朝更替的天數。
此詩當為作者研讀記錄南明行朝歷史的《行朝錄》(如黃宗羲所著)后所作。南明自弘光至永歷,政權輾轉流亡,最終覆滅。詩中反映了清初文人對南明抗清歷史的回顧,暗含對政權更迭、天命與人為關系的思考。
全詩以'重讀'為引,通過對南明行朝兩年間從凝聚人心到氣數終了的扼要梳理,揭示其敗亡既因決策失誤(依鄭棄功),更因'歷數窮'的歷史必然。語言凝練,史論結合,是一首典型的詠史感懷之作。
一鶚淩秋振羽儀
探春誰遣故來遲
莫憐司馬空歸日
猶勝劉蕡未遇時
遠水風煙行處夢
故園花竹別來思
憑君莫起陵陽怨
售價連城會有期
三九欠寒翻作熱,
一冬無雨頗妨花。
先開意若相回避,
桃李非時且吐葩。
郎當罷舞。作佛幾時還解語。
戲馬荒臺。送客清秋旅雁來。
百聞一見。凍谷{咅兌}瓜秦士賤。
歲晚車休。鵬鴳相期秉燭游。
古寺林深別有春,
梅邊風日喜同巡。
行經曲澗聞香遠,
興繞孤山得句新。
茶碗不煩供地主,
酒杯猶足酹花神。
明朝有約臨東閣,
未厭陰何倡和頻。
路入東關物象奇,角巾老子曳筇枝。蠶如黑蟻桑生后,秧似青針水滿時。穿市不嫌微雨濕,過溪翻喜壞橋危。當年野店題詩處,又典春衣具午炊。
云蹙魚鱗襯夕陽,放翁系纜水云鄉。一筇疾步人驚健,斗酒高歌自笑狂。風暖市樓吹絮雪,蠶生村舍采桑黃。東阡南陌無窮樂,底事隨人作許忙。
睦州曉放船,江流益清瀏。水石相抨擊,洏雪蛟龍走。
居民置風輪,隨波轉樞紐。沙石廣場圃,比櫛列杵臼。
但看椎聲落,不見誰舉手。精鑿脫糠秕,安閑到子婦。
搰搰抱甕勞,拙哉漢陰叟。機巧厭桔槔,斯言誠然否?
圣人前民用,神智皆自有。愚民偶得之,役使河伯久。
但苦梁鴻貧,何處覓升斗?
霜凋群木雁橫空,
宴坐茅茨促膝容。
忽有新詩來眼底,
巉臨絕岸倚孤峰。
山峻容過鳥,溪深隱釣舟。
平生不到處,今日偶來游。
迤邐踰青障,招尋近翠樓。
桃花流水暮,歸路使人愁。
印空印水印泥,無言桃李成蹊。隨分納些稅賦,牧牛溪水東西。
漸近沁城路,公田次第看。雪深知歲稔,霜早怯秋寒。屯戍爭趨接,邊防愧撫安。西成真有象,多稼已場攢。
崔嵬千仞岡,上有孤生桐。凡禽不敢過,威鳳日相從。高標本虛心,至和含其中。采之獻清廟,雅奏諧黃鐘。時無子期侶,空山飽霜風。自分溝中斷,行為爨下充。幸逢蔡中郎,得登君子宮。愿言承左右,備君燕閒供。養君中和性,庶以效微躬。
坐看斜陽月未來,對花摩石少徘徊。平生泥爪無尋處,猶剩鰲峰數本梅。
十分春已去,孤花隱葉,怊悵倚闌心。客游今倦矣,珍重韶光,還共醉花陰。長亭短堠,向從來雨黯煙沈。人何處,匣中寶劍,掛壁作龍吟。登臨。秦時明月,漢國山河,盡云寒雁噤。行不得鷓鴣啼晚,苦竹穿林。尋常總道歸帆好,者歸帆愁與潮深。蒼然暮,高山流水鳴琴。
墻頭細蕊隔年垂,開向春深亦自奇。桃李行卑聊爾爾,冰霜性耐故遲遲。花晨暫覓閒中樂,月夕應添別后思。笑折一枝同浸酒,賞心分付暗香卮。
印泥印空印水,疾雷不及掩耳。豁然樓閣門開,消得輕輕彈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