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僧
利門名路兩何憑,
百歲風前短焰燈。
只恐為僧僧不了,
為僧心了總輸僧。
利門名路兩何憑,
百歲風前短焰燈。
只恐為僧僧不了,
為僧心了總輸僧。
追名逐利的道路有什么可依靠的呢?百年人生不過像風中搖曳的短燈焰般短暫。只擔心做了僧人卻未能真正領悟佛理,若能內心徹悟,才算是真正勝過形式上的為僧。
利門名路:指追求功名利祿的途徑。
何憑:有什么可依靠、憑據。
百歲:代指人的一生。
短焰燈:比喻短暫易逝的生命,如風中燈焰隨時可能熄滅。
了:徹悟、明了,此處指對佛理的真正領悟。
此詩或創作于作者對世俗名利有所感悟之際,通過贈僧之機,探討修行的本質。可能針對當時社會中某些僧人僅重形式、未修內心的現象,提出'心了'才是為僧根本的觀點。
全詩批判名利虛幻,指出人生如朝露易逝,進而強調為僧的核心在于內心徹悟。語言通俗而哲理深刻,體現了對修行本質的思考,在勸世與禪理表達上頗具特色。
十年木屐步苔痕,石上松間水自喧。
三辟草堂仍被褐,亞相已能憐潦倒,山花笑處莫啼猿。
從來席不暖,為爾便淹留。
雞黍今相會,云山昔共游。
上簾宜晚景,臥簟覺新秋。
身事何須問,余心正四愁。
雞犬漁舟里,長謠任興行。
那邀落日醉,已被遠山迎。
書篋將非重,荷衣著甚輕。
謝安無個事,忽起為蒼生。
真人俄整舄,雙鶴屢飛翔。
恐入壺中住,須傳肘后方。
霓裳云氣潤,石徑術苗香。
一去何時見,仙家日月長。
常恨相知晚,朝來枉數行。
臥云驚圣代,拂石候仙郎。
時果連枝熟,春醪滿甕香。
貧家仍有趣,山色滿湖光。
荷衣半破帶莓苔,
笑向陶潛酒甕開。
縱醉還須上山去,
白云那肯下山來。
欲強登高無力也,
籬邊黃菊為誰開。
共知不是潯陽郡,
那得王弘送酒來。
終年常避喧,師事五千言。
流水閑過院,春風與閉門。
山茶邀上客,桂實落前軒。
莫強教余起,微官不足論。
不餌住云溪,休丹罷藥畦。
杏花虛結子,石髓任成泥。
掃地青牛臥,栽松白鶴棲。
共知仙女麗,莫是阮郎妻。
久是煙霞客,潭深釣得魚。
不知蕓閣上,遺校幾多書。
天師百歲少如童,不到山中竟不逢。
洗藥每臨新瀑水,此去人寰今遠近,回看去壑一重重。
由來那敢議輕肥,散發行歌自采薇。
逋客未能忘野興,更乞大賢容小隱,益看愚谷有光輝。
磐石垂蘿即是家,
回頭猶看五枝花。
松間寂寂無煙火,
應服朝來一片霞。
忽道仙翁至,幽人學拜迎。
華簪窺甕牖,珍味代藜羹。
洗硯魚仍戲,移樽鳥不驚。
蘭亭攀敘卻,會此越中營。
稷契今為相,
明君復為堯。
寧知買臣困,
猶負會稽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