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即目二首
巖路穿黃落,人家隱翠微?;\雞為鴨抱,網犬逐鶉飛。竹好堪延客,溪清欲浣衣。禪扉在何許,僧笠戴云歸。
茅屋七五聚,沙汀八九磐。梯山畦麥秀,囊石障溪湍。父老雞豚社,兒童梨栗盤。幽居有馀樂,奔走愧儒冠。
巖路穿黃落,人家隱翠微?;\雞為鴨抱,網犬逐鶉飛。竹好堪延客,溪清欲浣衣。禪扉在何許,僧笠戴云歸。
茅屋七五聚,沙汀八九磐。梯山畦麥秀,囊石障溪湍。父老雞豚社,兒童梨栗盤。幽居有馀樂,奔走愧儒冠。
第一首:山巖間的小路穿過枯黃的落葉,山民的房舍隱現在青翠的山色中。竹籠里的母雞正替鴨子孵化幼雛,獵犬追逐著鵪鶉在網邊飛逃。修竹亭亭適合延請賓客,溪水清澈正好浣洗衣衫。佛寺的門扉究竟在何處?只見僧人戴著云氣般的斗笠歸來。第二首:幾間茅屋零散聚成村落,沙汀上八九塊磐石靜臥。順著梯山開辟的麥田正抽穗揚花,用布袋裝石壘起的堤壩阻擋著溪澗急流。老人們用雞豚祭祀社神,孩童們捧著梨栗嬉笑盤桓。這幽居生活滿是閑適之樂,我這奔波的儒生實在愧對此景。
黃落:枯黃的落葉,代指秋日。
翠微:青翠的山色,常指青山。
延客:邀請、接待客人。
禪扉:佛寺的門。
畦麥秀:梯田中麥子抽穗。畦,田壟;秀,植物抽穗。
雞豚社:用雞和小豬祭祀社神的活動。
儒冠:古代文人戴的帽子,代指讀書人,此處詩人自指。
此詩應為詩人游歷或隱居山間時所作。通過“幽居有馀樂”等句推測,創作背景或為詩人暫離世俗紛擾,深入山鄉觀察民生,被寧靜的田園生活觸動,遂以“即目”(眼前所見)為題,記錄當下的真實感受。
《山中即目二首》以細膩筆觸描繪山中秋景與鄉居生活,前首側重清幽之景與禪意,后首聚焦農耕與民俗,共同展現山民自給自足的安樂。全詩語言平淡而意蘊豐厚,既流露對自然生活的向往,亦隱含對文人奔波仕途的反思,是一首貼近生活、富有煙火氣的田園佳作。
采藥朅來藥苗盛,藥生只傍行人徑。
世人重耳不重目,指似藥苗心不足。
野客住山三十載,妻兒共寄浮云外。
小男學語便分別,已辯君臣知匹配。
都市廣長開大鋪,疾來求者多相悮。
見說韓康舊姓名,識之不識先相怒。
聞君采奇石,剪斷赤城霞。
潭上倒虹影,波中搖日華。
仙巖接絳氣,谿路雜桃花。
若值客星去,便應隨海槎。
今日初春暖,山中事若何。
雪開喧鳥至,澌散躍魚多。
幽翠生松栝,輕煙起薜蘿。
柴扉常晝掩,惟有野人過。
淮陽效理空多病,疎受辭榮豈戀班。
陳力不任趨北闕,有家無處寄東山。
疲驂豈念前程稅,倦鳥安能待暮還。
珍重八公山下叟,不勞重淚更追攀。
后學方成市,吾師又上賓。
洞天應不夜,源樹秪如春。
棋客留童子,山精避直神。
無因握石髓,及與養生人。
幽居人世外,久厭市朝喧。
蒼翠連雙闕,微茫認九原。
殘紅映鞏樹,斜日照轘轅。
薄暮柴扉掩,誰知仲蔚園。
昔日任公子,期年釣此魚。
無由見成岳,聊喜識專車。
皎皎連霜月,高高映碧渠。
陶潛雖好事,觀海只披圖。
常愛仙都山,奇峰千仞懸。
迢迢一何迥,不與眾山連。
忽逢海嶠石,稍慰平生憶。
何以慰我心,亭亭孤且直。
尚平方畢娶,疎廣念歸期。
澗底松成蓋,簷前桂長枝。
徑閑芳草合,山靜落花遲。
雖有苽園在,無因及種時。
昔年將出谷,幾日對辛夷。
倚樹憐芳意,攀條惜歲滋。
清陰須暫憩,秀色正堪思。
只待揮金日,慇懃泛羽巵。
高秋對涼野,四望何蕭瑟。
遠見鳴臯山,青峰原上出。
晨興采薇蕨,向暮歸蓬蓽。
詎假數揮金,餐和養余日。
垂陰敢慕甘棠葉,附干將呈瑞木符。
十步蘭茶同秀彩,萬年枝葉表皇圖。
芟夷不及知無患,雨露曾霑自不枯。
好住孤根托桃李,莫令從此混樵蘇。
桂舟蘭作枻,芬芳皆絕世。
只可弄潺湲,焉能濟大川。
樹懸涼夜月,風散碧潭煙。
未得同魚子,菱歌共扣舷。
潺湲桂水湍,漱石多奇狀。
鱗次冠煙霞,蟬聯疊波浪。
今來碧梧下,迥出秋潭上。
歲晚苔蘚滋,懷賢益惆悵。
壯齡心已盡,孤賞意猶存。
豈望圖麟閣,惟思臥鹿門。
無謀堪適野,何力可拘原。
只有容身去,幽山自灌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