缽山雜詩 其一
少年思致身,浮名苦縛束。垂老入名山,山靈笑我俗。
及茲補桑榆,余景未云促。兩山相向中,著我數椽屋。
門庭如水清,四圍長新綠。戶后垂疏桐,庭前植修竹。
短籬繚其間,野花扇余馥。一笑脫塵鞅,斯人在空谷。
少年思致身,浮名苦縛束。垂老入名山,山靈笑我俗。
及茲補桑榆,余景未云促。兩山相向中,著我數椽屋。
門庭如水清,四圍長新綠。戶后垂疏桐,庭前植修竹。
短籬繚其間,野花扇余馥。一笑脫塵鞅,斯人在空谷。
年輕時一心想著有所作為、立身揚名,卻被虛名苦苦束縛。到老了才進入名山,山神都嘲笑我俗氣。到如今來彌補晚年時光,剩下的日子還不算緊迫。在兩座相對的山峰之間,安置著我的幾間小屋。門庭像水一樣清澈,四周總是一片新綠。屋后垂著稀疏的桐樹,庭前種著修長的竹子。短籬環繞在其中,野花散發著殘余的香氣。我一笑擺脫了塵世的羈絆,此人仿佛置身于空谷之中。
思致身:想著有所作為、立身揚名。
垂老:臨近老年。
山靈:山神。
補桑榆:彌補晚年時光。桑榆,指日落處,借指晚年。
余景:指剩下的日子。景,同“影”,日光。
數椽屋:幾間屋子。椽,放在檁上架著屋頂的木條。
扇余馥:散發殘余的香氣。
塵鞅:塵世的羈絆。鞅,套在馬頸上的皮帶。
具體創作時間地點不詳。從詩中可推測,詩人年輕時汲汲于功名,被浮名所累,晚年才醒悟,選擇歸隱山林,此詩應是其晚年隱居名山時所作,表達了對過去的反思和對當下山居生活的喜愛。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詩人晚年歸隱山林、擺脫塵世的心境。其突出特點是通過前后對比和對山居環境的描寫來抒情。在文學史上雖影響不大,但生動展現了詩人的心路轉變和山居生活情趣。
夙昔俱童稚,親情四十年。尋詩燕雪底,作吏海云前。
草辟依山墓,蓬侵負郭田。豐城墜牛斗,誰掘兩龍泉。
一病歸何早,空齋種白楊。尚期中散出,不謂太玄亡。
舊宅扃南院,新阡樹北邙。乍宵鄰笛過,涕淚盡山陽。
憐君幽志遂,五十即懸車。深入煙霞壑,清便水竹居。壺尊藉草處,沮溺話耕馀。要在慎眠食,閒中休著書。
解卻臺中綬,何慚世上雄。人皆憐躍馬,君巳附冥鴻。星斗終朝北,江河日向東。豈無清夜夢,還與紫霄通。
調劑陰晴作好年,麥寒豆暖兩周旋。
枇杷黃后楊梅紫,正是農家小滿天。
銀牌高署市門東,
百萬居然一擲中。
誰向風塵勞物色?
博徒從古有英雄。
雪山修道六年成,
云滿長空雪滿庭。
便向個中登覺地,
何須臘月待明星。
惜李常鉆核,
商財自執籌。
如何嵇阮輩,
放入竹林游。
篁梢壓戶簾紋細,空色湖光著山膩。
鶯眠樹杪弄垂絲,蝶上花須醉芳氣。
琉璃隔香香暗流,薇帳夢醒聞輕鉤。
空闌盡晝無人影,日炙落紅蔫不收。
昨夜中秋好月,
今朝類試終場。
遙想客窗對酒,
未知野飯同堂。
陰風一夜攪青冥,
風定霏霏霰雪零。
遙想玉真清境上,
白虛光里誦黃庭。
良醫視病人,察脈審其證。悉病所從來,治之藥乃應。
濁河本北流,清淮自南亙。河徒忽奪淮,淮弱而河盛。
一石八斗泥,壅礙入海徑。倒灌淮上流,湖于可涉脛。
埂堰始沖決,淮南受其病。塞決固治標,要須遂其性。
下流無路行,東遏必西迸。瘡平毒未消,堡閉盜猶橫。
旁觀方憂危,當局莫予圣。治河近稱善,吾宗老司空。
河徙時未久,淮流尚爭雄。海口雖停沙,可以水力沖。
淮主河乃客,主壯客不攻。用清以刷濁,當年策誠工。
淮今僅一線,河漲猶難容。淤沙積成土,不浚焉得通?
古方治今病,和緩技亦窮。疏瀹費雖多,尺寸皆有功。
堤成倘蟻漏,金錢擲波中。
安榴花映淚斑紅,別緒都含不語中。佛愿縱慳成并蒂,仙蹤何苦類顠蓬。搯眉凄切盟沉水,捉臂矜持護守宮。金鎖暫籠么鳳去,此生心已掛梧桐。
囑郎珍重要郎安,收拾啼顏強作歡。新月盡留圓后想,好花尤耐別時看。傷心且說相逢易,行跡終愁自定難。玉手親除金纏臂,愿天重與鑄團圞。
暫時小別尚縈牽,況是分飛各一天。流水倘然終不返,浮云何似竟無緣。香濃自古留難久,夢好從來續未全。贈我青絲才一綹,如何穿盡淚珠圓。
同心穩抱此情芽,緣到春深會發葩。大海有時逢斷梗,小星甘自守匏瓜。果營金屋先量地,若到銀河定有楂。手寫紅箋教記取,碧桃花塢第三家。
南瀆波濤此獨深,廿年懷想始登臨。建牙愈覺軍威壯,望月先為海氣侵。變幻龍魚看易失,漂零天地信難尋。鴟夷漫說功成去,滿目云煙有古今。
碧霄萬里印滄波,始信人間路盡訛。云結樓臺鰲背闊,風搖星宿浪紋多。馬援自古誇銅柱,懶瓚那知戀玉珂。最愛閒眠煙水際,卻同博望泛天河。
身搖玉鏡步罡風,千折煙濤有路通。石吼黿鼉云是雨,營圍鵝鸛木為龍。天開日出疑蓬島,茗熟詩成對碧空。此處尚無桑柘事,不須麟閣話軍功。
東極空歌下始青,西方寶網奏韶英。
不須路入兜元國,自有音聞室筏城。
牛蟻誰知床下斗,雞蠅任向夢中鳴。
如今卻笑難陀種,無耳何勞強聽聲。
華表鶴重來,嘉禾合穗。天命真人救斯世。故仙子來佐,中興之際。這回真是個,風云會。
天水慶源,錢塘潮勢。主圣臣賢千歲。半鉤月小,一剪梅花香細。太平無事也,休辭醉。
蠶如黑蟻稻青針,
夫婦耕桑各苦心。
但得老親供養足,
不羞布袂與蒿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