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公皆和詩再用韻并屬湛挺之七首 其三
翰墨平生友,江山數面親。
誦騷悲楚國,訪古失秦民。
丘壑豈無趣,塵埃空此身。
風行思數數,糧食厭頻頻。
翰墨平生友,江山數面親。
誦騷悲楚國,訪古失秦民。
丘壑豈無趣,塵埃空此身。
風行思數數,糧食厭頻頻。
筆墨是我一生的好友,與江山也見過幾面而有了親近之感。誦讀《離騷》為楚國的命運悲嘆,尋訪古跡卻不見昔日秦朝的百姓。山林丘壑難道沒有樂趣嗎?可我卻空在這塵世之中。希望能像風一樣自由行動,厭煩了頻繁為糧食而奔波。
翰墨:筆墨,代指文章、書畫等。
數面親:見過幾面而有親近之感。
誦騷:誦讀《離騷》,《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常用來表達憂國憂民之情。
丘壑:指山林幽僻之地。
塵埃:比喻塵世。
數數:屢次、常常。
由于缺乏具體資料,難以明確此詩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但從詩中流露出的對歷史和現實的感慨來看,可能創作于詩人經歷了一些世事變遷,對人生有了一定感悟之時。當時社會或許存在著一些動蕩或不如意,引發了詩人對歷史與現實的思考。
這首詩主旨在于表達詩人對歷史興衰的感慨和對塵世生活的厭倦。其特點是情感深沉,借景與用典相結合。在文學史上雖可能無重大影響,但反映了當時文人對生活和歷史的一種普遍思考。
茅亭獨面東,想像總無同。形出方圓外,數兼天地中。聯詩宜石鼎,講道去尸蟲。混世當如此,寧論拙與工。何方問蓬島,塵世路多岐。獨向小亭坐,還如上古時。斜開蔣詡徑,靜遣季文思。盡日看春色,萋萋薋菉施。前后悲身世,于今記得曾。年光何鼎鼎,人意尚棱棱。白日依檐轉,昏星傍溜澄。惟應招總印,共此閱傳燈。
淮海老使君,受詔行當至。當官不避事,無事輒徑醉。平生自相許,兄先弟亦次。東南豈徒往,多難嫌暴貴。白首六卿中,嚼蠟那復味。
皇英廟前萬竿碧,爽颯寒空拂云日。舊游不復夢中過,斷葦衰蓬向人立。東國西曹來使君,如椽手握風泠泠。與可仲圭盡辟易,近今此道誰其倫。醉中往往恣揮灑,墨雨空飛散夭冶。但覺毫端役鬼神,安知門外羅車馬。蒙君一紙持相贈,絕域如通故鄉信。謖謖聲從耳畔流,陰陰翠向眉間映。七澤云開環佩孤,三湘月落風濤振。素壁高粘鳳欲來,眼前俗客烏能近。安得一紙復百紙,此身坐老幽篁里。
持節初過,叩關徑出,東風吹輸原野。奪眼黃河,流天大月,曾記茅津上馬。太息兵間走,問何意、容君抒寫。中條千古山川,笳鼓聲里閑話。還似當時洛水,驚景物漸非,杯酒重把。玉殿虛無,銅駝荊棘,縱是好春難冶。迤邐荊襄路,載滿鬢、緇塵南下。肯自思量,梨花開又今夜。
龍驤仙掌巖頭水,鶴唳幔亭峰上云。但得明窗塵一匕,躍身去謁武夷君。
壚氣薰高閣,歌聲繞細廚。桂尊清且滿,坐客美而都。共唱三婦艷,同開百子圖。主人將夜飲,傍晚禁啼烏。宛轉花如結,差池燕似知。佳人炊壽餅,童子按新辭。珠履散還聚,蘭膏盡復吹。青軒紅麗蕊,第一好天時。
宮女新裝錦繡繃,綵輿行處沸歡聲。胡兒笑向盆中浴,不弄金錢解弄兵。
生邪不道,死邪不道,一片清風鬧浩浩。一時漏泄道吾機,反著襕衫倒頂帽。
牧馬荒原夜不休,朝來移帳到沙頭。流泉每遣山靈護,恐惹征人照月愁。
霜晴稻熟上場時,雞黍人間任所之。誰念塵埃自纏縛,耳昏眼悖復奚宜。除了催租吏打門,洗鋤犁后便醺醺。常年春雨多春事,待把心情付與君。
璽書來萬里,鼎足許三分。解道為忠易,誰知以孝聞。
春酒家家初熟,春花處處光輝。看花更攜酒去,酒醉卻插花歸。
江頭買棹趁春回,萬樹空嗟鄧尉梅。未到銅坑看綽約,且憑鐵甕一徘徊。鶴銘沙跡終難辨,羊石雄風尚可猜。鷗鳥容吾親浩蕩,不妨盛世老樗材。
體能中格號時文,能料科場可策勛。此外更資為學在,木須根立乃凌云。
風風雨雨。又早催年暮。屈指光陰能幾許,轉眼春回冬去。妝成對鏡徘徊。重簾幾度羞開。生怕梅花笑我,依然裙布荊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