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平道中二首
自入開平道,方知異土宜。駝蹄供客飽,馬潼醉人遲。日暮雕聲慘,途長馬力疲。陰山在何處,極目塞云飛。
自入開平道,西風一夏涼。饑駝鳴石磧,老馬放沙場。霧起連山黑,塵飛障日黃。不因親扈從,安得到氈鄉。
自入開平道,方知異土宜。駝蹄供客飽,馬潼醉人遲。日暮雕聲慘,途長馬力疲。陰山在何處,極目塞云飛。
自入開平道,西風一夏涼。饑駝鳴石磧,老馬放沙場。霧起連山黑,塵飛障日黃。不因親扈從,安得到氈鄉。
第一首:自從進入開平道,才知道這里的土地與別處不同。用駝蹄招待客人,能讓客人吃得飽飽的;馬奶酒喝了讓人很久才醉。傍晚時,雕的叫聲凄慘;路途漫長,馬都疲憊不堪。陰山在哪里呢?極目望去,只有塞外的云朵在飛。第二首:自從進入開平道,整個夏天都有西風帶來涼爽。饑餓的駱駝在沙石灘上鳴叫,老馬在沙場上隨意走動。霧氣涌起,連綿的山巒一片漆黑;塵土飛揚,遮蔽太陽,天空一片昏黃。若不是親自隨從皇帝出行,怎么能來到這氈帳之鄉。
土宜:指某地的自然環境和物產特點。
駝蹄:駱駝的蹄子,是一種美食。
馬潼:即馬奶酒。
磧:沙石地。
扈從:隨從皇帝出行。
氈鄉:指北方游牧民族居住的地方,以氈帳為主要居住形式。
此詩可能創作于作者隨從皇帝出行至開平道時。開平是元朝上都,當時元朝疆域遼闊,交通便利,文人常隨皇帝出行。作者進入開平道后,被塞外獨特的風土人情和自然風光所震撼,從而創作此詩。
這兩首詩描繪了開平道的塞外風光和生活,展現了獨特的地域特色。在文學上,以質樸的語言記錄了塞外見聞,豐富了詩詞的題材,讓讀者了解到當時塞外的風貌。
白菊初開也自黃,開來開去白如霜。小蜂劣得針來大,不怕清寒嗅冷香。霜后黃花頓不中,獨馀白菊斗霜濃。與霜更斗晴天日,斗得霜融菊不融。
誰道虹橋路不通,猶傳仙蛻錦函中。金雞故亂鐘聲早,玉女遙懸鏡影空。九曲棹歌噓夜月,一橫鐵笛起秋風。石門煙雨天游晚,合與疏燈釣□□。
百尺樓臺倚半空,清虛佳致廣寒同。一聲鐘響同閶闔,喚出扶桑一個紅。
長相思,來何遲。荊山鼎就紫清歸,六宮粉黛化作泥。王母高居在瑤池,無數仙人進玉飴。千秋萬歲以為期,何不駕六龍中天飛。青鳥銜書到海涯,杲杲出日,浮云蔽之。長相思,不可知。
鏡中相對漸華顛,心遠山深不計年。蠹筆今聞棲幕燕,蠻箋曾許泣啼鵑。張融拙有驚人句,臣朔貧無買酒錢。惆悵臨風倚欄處,青蘿漙露畫春煙。
美人如玉樹,作令得銅官。望氣千峰紫,清談六月寒。訟庭多暇日,幽境洽馀歡。歸路澄湖晚,仙城隔水看。
一篙春水暖浮煙,洛社溪頭夜泊船。對客欲烹陽羨茗,呼童汲取惠山泉。燈前高會逢新歲,醉后狂歌逐少年。他日相思何處是,吳山回首白云邊。
威加海內大風歌,時不利兮可奈何。怪甚朱三謀國淺,邇來劉四罵人多。南朝畢竟誰天子,內翰于今付夢婆。惟有文章銷不盡,春秋褒貶備包羅。
浮游南北與西束,不出區區斗水中。何似巨鱗居大海,波涵天地浪搖風。
古石橋平苔徑幽,藕花白白竹修修。歸來結宇松回指,趺坐談經石點頭。禪本虛空隨物悟,心無仕著與天游。老夫久厭塵埃縛,擬借僧房過一秋。
涓涓壁間通小池,小雨廉纖未作泥。深炷爐香高著火,何須騎馬聽朝雞。
此行何處去,云是向京華。別意猶堪畫,離杯不忍拿。水通三泖接,云起九峰遮。圣代恩波闊,歸期定有涯。
年少負才志,力學勤書詩。振鐸大江右,聲譽已四馳。朅來始相見,羨子美令儀。皎然玉樹姿,煜煜含清輝。操觚為文章,雅正且出奇。復此拜恩寵,鳴佩辭禁闈。分教向毗陵,與我敘別離。子行且慰意,守職為儒師。以道淑多士,勿謂官秩卑。當今圣明王,功高德巍巍。崇儒重賢俊,致治昭雍熙。勉旃益勵志,敦默慎自持。喻如荊山玉,終不爾棄遺。申章以贈行,莫訝相箴規。
七十年差二十年,黃花會盛恨無緣。東籬獨步思塵劫,雨冷香凄淚泫然。曾向天涯夢故鄉,冷秋何處滿城香。西山紅葉中山菊,染盡人間九月霜。骨傲香清見性真,英姿歷落不矜春。年來已少霜風斗,試看菊園面目新。不稱王者此黃花,開遍尋常百姓家。最是重陽秋氣爽,一城把酒話桑麻。紫妝綠染比嬌娃,金甲銀盔射彩霞。欲唱菊城花盛會,也攜鐵板也紅牙。
破盡曹瞞百萬師,建安遺叟望傳麾。可憐皎皎鐘山月,不照成都赤羽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