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魯南永福禪房二首
支公本是禪林秀,更愛祇園在近鄉。問柳尋花唯竹杖,解衣支枕有山堂。云浮世界知空寂,雪滿頭顱嘆老蒼。聞說庵摩羅結果,燈前攀取一開嘗。
山人每為看山出,唯有山云不待期。草長乍經春雨后,江明偏近夕陽時。前林犬吠僧歸遠,古殿鐘鳴客散遲。除卻陶潛貪酒盞,不知蓮社復容誰。
支公本是禪林秀,更愛祇園在近鄉。問柳尋花唯竹杖,解衣支枕有山堂。云浮世界知空寂,雪滿頭顱嘆老蒼。聞說庵摩羅結果,燈前攀取一開嘗。
山人每為看山出,唯有山云不待期。草長乍經春雨后,江明偏近夕陽時。前林犬吠僧歸遠,古殿鐘鳴客散遲。除卻陶潛貪酒盞,不知蓮社復容誰。
第一首:支公本是禪林中的杰出人物,更偏愛這近鄉的祇園。尋花問柳只靠竹杖相伴,解衣枕臥有山堂可依。看浮云籠罩世界方知空寂,雪落頭顱才感嘆年老蒼蒼。聽說庵摩羅樹結了果實,燈前攀摘一顆來品嘗。第二首:山人常為看山而出游,唯有山云無需約定自來。春雨后野草剛剛生長,夕陽下江水格外明亮。前林犬吠,僧人歸處已遠;古殿鐘鳴,客散時已遲暮。除了陶潛貪愛酒盞,不知蓮社還能容納何人。
支公:指東晉高僧支遁,此處代指禪林高僧。
祇(qí)園:即祇樹給孤獨園,佛教圣地,此處借指永福禪房。
庵摩羅:梵語譯音,即庵摩羅果,印度常見果樹,佛經中多用以喻法。
蓮社:東晉慧遠法師在廬山創立的白蓮社,為凈土宗前身,結社念佛修行。
陶潛:即陶淵明,東晉詩人,以嗜酒、隱逸著稱。
此詩為酬和友人魯南之作,主題圍繞永福禪房展開。創作背景或為作者游歷禪院時,觸景生情,結合對禪林生活的觀察與對隱逸文化的認同,以詩酬唱,傳遞禪意與人生感悟。
兩首詩以禪房為中心,融合自然景致與禪理體悟,既寫高僧修行之靜,又繪山人游山之趣,用典貼切,意境空闊,展現了文人對禪意生活的向往與隱逸精神的共鳴。
晴霜落波底,斗柄插堤外。
扁舟燈火明,樽酒夜相對。
臨歡意暫遣,念離心已痗。
篙師喜冰拆,理楫事晨邁。
有客何方來,粲然游我庭。推戶出見之,顏色如瑤英。
問之不吾語,微風若聞聲。曰予朔方士,飲子南方名。
萬里不相識,修涂一來經。聞子官大府,高車塵冥冥。
有言未嘗吐,低頭斂光精。西人趨向異,念予孤蒙行。
我欲友其德,顧己鴻毛輕。予起謝不敏,過辭非予聆。
感子虛白德,來化純愚誠。高風激萬世,凜如伯夷清。
留子永今日,愿言報英瓊。
春陰漠漠燕飛飛,可惜春光與子違。
半嶺煙霞紅旆入,滿湖風月畫船歸。
緱笙一闋人何在,遼鶴重來事已非。
猶憶去年題別處,鳥啼花落客霑衣。
重到南峰寺,尋思九日游。
黃花何處去,白雪有誰留。
薄宦三千里,流光四十秋。
歸來見諸子,林下好相求。
濠上蒙莊達,田中彭澤歸。
安能陳道德,直可景光輝。
欣奉燕臺集,恭陪漢相威。
陽春回麗曲,清越滿金徽。
相逢不及荔枝期,況值千巖雪灑時。
南國小棠偏去近,北山逋客獨來遲。
云中直有三清路,塵外都如一局棋。
聞欲引泉添洗藥,未應奪我鳳凰池。
天柱支南極,蓬山壓巨鼇。
云崩石道險,潮落海門高。
客館聞鼉鼓,秋風憶蟹螯。
倚欄望鄉墅,千里楚江拜皋。
浮沉閭里間,放志謝維縶。
行貪月色靜,歸犯霜華濕。
寒鼓出城重,飛星過樓急。
卻想竹亭下,主人猶獨立。
有客頓征轡,暮宿洛陽堤。洛陽繁華地,慨然心傷悲。
憶昔季倫家,朱門鼎貴時。錦步四十里,冠蓋相追隨。
寵移百琲珠,醉擊珊瑚枝。一旦委溝壑,身隨朝露晞。
綺樓自顛仆,金谷無人歸。綠珠千古魂,散作香塵飛。
荒榛塞中道,惟有寒螀啼。嗟哉百世后,驕奢徒爾為。
高臺壓萬井,四絕埃與氛。
上有金僊廬,凌虛結楣棼。
嘗聞登其巔,直視太行云。
壯觀良跂予,夙駕慚后君。
況當朱炎月,烈風來朝曛。
泛瀲白正醴,飄飖輕練裙。
想像簫鼓處,寥寥如有聞。
一寫沈鬰憂,懷古何足云。
涼云四向復,沴氣一消沉。
上天垂景貺,高秋霑喜霖。
槁苗變新實,時菊抽芳心。
聆君得意句,起我掉頭吟。
我愛仙居好,臨民必以誠。
簿書無日暇,獄訟積年生。
百疾求箴補,千鈞待準平。
嗟予不如古,斯道未能宏。
我愛仙居好,家居十數人。
民窮惟有疾,俸薄不知貧。
弟妹閑成癖,妻孥老未淳。
自余無所恨,寸祿及偏親。
慘淡秋原思,歸鞍暮向城。
野風吹酒散,寒日上衣明。
躑躅樵兒聚,喧呼獵騎輕。
村醪處處熟,準擬數來行。
高堂六月苦炎曦,雨逐輕雷過后池。
水面涼生跳赤鯉,林端聲寂語黃鸝。
翠深岸筿無風亂,紅重薔薇到地垂。
清景雖嘉歡意少,白頭支策坐題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