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詠十首酬汪鎮卿 其十
權臣坐偃月,棄官如飄蓬。
及茲顛沛秋,翻然挺孤忠。
一死未得所,網羅掛秋鴻。
渡淮已不食,蛻槁夷齊風。
何人續遷史,表為節義雄。
權臣坐偃月,棄官如飄蓬。
及茲顛沛秋,翻然挺孤忠。
一死未得所,網羅掛秋鴻。
渡淮已不食,蛻槁夷齊風。
何人續遷史,表為節義雄。
權臣坐在像偃月形狀的官署里弄權,有人卻像飄飛的蓬草一樣棄官而去。到了這動蕩不安的艱難時刻,那人卻突然展現出孤高的忠誠。一次赴死卻沒能死得其所,就像秋天的大雁落入了羅網。渡過淮河后就絕食,有著伯夷、叔齊那樣的高風亮節。什么人能續寫司馬遷的《史記》,把他表彰為節義英雄呢?
偃月:指唐代李林甫的偃月堂,后常用來代指權臣弄權之地。
飄蓬:飄飛的蓬草,比喻漂泊不定。
顛沛:動蕩困苦。
網羅:捕捉鳥獸的器具,比喻法網。
蛻槁:指身體消瘦如枯槁,這里表示絕食而身體衰弱。夷齊:伯夷、叔齊,商朝末年孤竹君的兩個兒子,因互讓君位而逃,后周武王伐紂,他們認為這是不仁之舉,堅決不食周粟,最終餓死在首陽山,被視為有氣節的典范。
遷史:指司馬遷所著的《史記》。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考證,但從詩的內容可以推測,當時社會可能處于權臣當道、政治黑暗的時期。詩人目睹了一些人在這樣的環境中堅守氣節、棄官抗爭,有感而發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贊美堅守節義的英雄人物。其突出特點是通過對比和用典來塑造人物形象、表達情感。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貌和人們對氣節的崇尚。
偃革逢華旦,三雍識漢儀。明倫先太學,首善自京師。圣主脩文日,諸生望幸時。宸奎在輪奐,萬目仰宏規。
妙樂空傳入太清,濁心塵耳不關情。而今靜里耽玄思,學聽流云作水聲。
結屋在墻陰,閉門讀詩書。懷我平生友,山水異秦吳。杖藜出柴荊,豈無馬與車。窮通適異趣,談笑不相愉。豈復求古人,浩蕩與之俱。客至當飲酒,日月無根株。
堂上家公白發垂,隨陽鴻雁各分飛。當時獨有娛親志,不羨朝衣羨彩衣。幾多豪杰出長安,散盡黃金救急難。得似夫君有陽報,白頭強健子能官。曾同尊酒話蟬聯,君世西秦我世燕。慷慨固當歌義俠,流風傳過二千年。
不敢匆忙覓故姝,停鞭試問老翁姑:“三年嫁女幾多無”?“桑下蠶眠眠復醒,枝間子結結仍枯,青青不嫁只前湖”。
柳外朝冠古進賢,云間觀戶舊通仙。蓬萊豈隔三千里?華頌宜過一萬年。香并袞龍浮瑞日,聲隨簫鳳下晴天。文臣不愿金莖賜,但想黃封到竹邊。
月滿長安雪未消,分明銀海瀉秋濤。光迷萬里璚珂亂,勢壓雙龍玉闕高。曙色漸分鳷鵲觀,凝寒猶在鹔鹴袍。負薪亦有號饑者,愿得君王發漢廒。
逢人問除日,君得地曹郎。此意憑誰寄,梅花隱石床。
先生奇才天下聞,先生早達非隱淪。名園十畝手自辟,遠意正在桑榆曛。蒼生日夕要霖雨,碧山豈得留閒人。君不見晉公綠野晚始就,魏公老圃當秋芬。人生適志亦有日,彈丸鸮炙空勞神。隱待園,園待隱,塵海茫茫幾時盡。會須重夢竹間翁,煙雨春風謝招引。
征旅聊因當勝游,庶饒那復數中州。雪融隙地培桑棗,日出通衢噎馬牛。望望綿山侵面出,時時汾水避人流。太行春色黃河外,猶自嚴寒滿敝裘。
竹林行盡到松關,分付雙松為把門。若放俗人來一個,罰渠老瓦十分盆。
盤陀嶺上幾盤陀,茅竹蕭蕭雨乍過。水暖游魚奔絕澗,草香馴鹿食陽坡。怪山當面疑迷路,啼鳥迎人卻和歌。總為世途多險惡,太行蜀道復如何。
大雅堂前第一峰,廉纖小雨養新濃。前年醉把湖州酒,坐對蕭蕭日下舂。
素秉丘壑姿,勞生滯予往。覽茲愜幽情,遽爾成真賞。林霏藹孤墅,春物組膏壤。稍行樵徑遠,忽展耕疇廣。所以山水情,遂結云霞想。掛冠茍有期,終焉稅塵鞅。
才瞑便??,憑陵若騁能。策軀不自愛,利口向人騰。座客勞揮扇,書生罷炙燈。秋風來旦夕,知爾不須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