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陵書院作追述耆獻留別院中諸生疊仙屏河帥韻 其五
繁臺重剔蘚碑昏,文獻彌多鼎盛門。
博士榆枋新撰稿,好官桑棗舊栽痕。
子衡績載家藏集,損仲書同國史論。
更羨禹州馬端肅,晏然名節峙乾坤。
繁臺重剔蘚碑昏,文獻彌多鼎盛門。
博士榆枋新撰稿,好官桑棗舊栽痕。
子衡績載家藏集,損仲書同國史論。
更羨禹州馬端肅,晏然名節峙乾坤。
重新拂去繁臺長滿苔蘚的石碑上的灰塵,這里文化典籍眾多,是興盛的門第。博士撰寫新的文稿,好官過去栽種桑棗留下的痕跡還在。子衡的功績記載在家藏的文集里,損仲的著作可與國史的評論相提并論。更讓人羨慕禹州的馬端肅,他的名節安穩地屹立于天地之間。
繁臺:地名,可能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跡。
蘚碑昏:長滿苔蘚而字跡模糊的石碑。
文獻:指有關典章制度的文字資料和多聞熟悉掌故的人。
鼎盛門:興盛的門第。
博士:古代學官名。
榆枋:出自《莊子·逍遙游》,這里可理解為撰寫文稿的地方。
桑棗:代指官員造福百姓的舉措。
子衡:人名,具體事跡需結合相關資料。
損仲:人名,具體事跡需結合相關資料。
馬端肅:指馬文升,明代中期名臣,謚號端肅。
具體創作時間和詳細背景較難確定。推測詩人在信陵書院時,追思當地歷史上的賢才,看到文化遺跡和相關文獻,有感而發創作此詩,可能是即將離開書院時,為表達對當地文化和賢才的敬意而作。
這首詩主旨是追述當地賢才的功績和名節。其特點是通過引用歷史人物和事跡,展現了當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人才輩出的景象。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有限,但對于研究當地歷史文化和人物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陰靄除已盡,山深夜還冷。獨臥一齋空,不眠思耿耿。閑來生道心,妄遣慕真境。稽首仰高靈,塵緣誓當屏。清晨叩高殿,緩步繞虛廊。齋心啟真秘,焚香散十方。出門戀仙境,仰首云峰蒼。躊躇野水際,頓將塵慮忘。
自從生長到如今,煙火何曾著一分。湘水湘波接巫峽,肯從峰上作行云。
蕭悅清竿已杳蹤,文同沈碧也難逢。銜杯傾墨一揮掃,寫出幽篁雨后濃。
老大登臨興未闌,吳門風物去重看。青春作伴三千里,白發行吟十八灘。鄉月到江成獨照,家山背嶺失孤巒。前途夷險君應熟,莫更臨岐說路難。
閒從山長到山中,獨上高臺眼欲空。泉未出巖聲在石,云初落沼影隨風。退藏自得衰年計,游息何妨靜坐功。莫道堂前無長物,數峰青點海天東。
一春無雨作泥香,碧瓦朝來泛霽光。留得紫薇花上露,幾招渴燕下雕梁。
青松路徑白云關,有客來尋半日閒。十載灞橋驢子上,爭如騎馬看廬山。
伯鸞兮已遠。名山兮不返。逮紺草之可結。及朱華之未晚。緤余馬于椒阿。漾余舟于沙衍。臨星朏兮樹暗。看日爍兮霞淺。淺霞兮駁云。一合兮一分。映壑兮為飾。綴澗兮成文。碧色兮婉轉。丹秀兮芬蒀。深林寂以窈窈。上猿狖之所群。群猿兮聒山。大林兮蔽天。楓岫兮筠嶺。蘭畹兮芝田。紫蒲兮光水。紅荷兮艷泉。香枝兮嫩葉。翡累兮翠疊。非郢路之遼遠。實寸憂之相接。欷美人于心底。愿山與川之可涉。若溘死于汀潭。哀時命而自愜。
豆子山前火墨溪,迢迢一嶺與天齊。肉身安得鉆天手,肝膽崔嵬自作梯。
郭外行應好,香清荷芰風。到來茅屋下,談笑竹林中。徑草先秋綠,江云過日紅。眼前不平論,難禁白頭翁。
寓目真無際,洪流遠拍天。樓船多尺籍,沙嶼未桑田。對月還驚燧,迎潮或控弦。可能風萬里,盡掃海門煙。
晨興縱遙睇,云起南山臺。悠然生遠心,春風啟予懷。井地久荒蕪,老屋風易摧。王孫春草生,主人猶未來。情萌事自至,神往形亦隨。故人遠念我,寄聲相取裁。舉手謝德意,行駕未可回。
清霜紅日滿高林,煙火蕭疏灌莽深。欲和楚吟無《白雪》,能生壯色少黃金。嘗饑俊鶻呼風過,不雨寒云起夕陰。何事悲歡卻成疾,如灰已冷少年心。
玉山主人清且妍,標格噭噭人中仙。對花時復得詩句,愛客每能揮酒錢。寒鐙巢雪歌暖響,春水桃源放畫船。我將載酒即相覓,與爾醉倒薰風前。
萬疊翠氤氳,天風吹不分。飛來一片水,散作四山云。峰影花中落,溪聲雨外聞。紫床將碧枕,高臥羨夫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