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二首
周公躬吐哺,四海心歸仁。三叔乃流言,豈非骨肉親。
仁人視天下,萬物猶一身。不仁身奚有,況復思弟昆。
棠棣興孔懷,鴟鸮念恩勤。圣人之所為,口實徒亂真。
趙高利少主,矯制誅扶蘇。一念誤國人,三說感李斯。
望夷眩鹿馬,赤族誠天誅。吾聞金日磾,出身本降俘。
霍光受遺詔,共負成王圖。大哉社稷臣,戒之用小夫。
周公躬吐哺,四海心歸仁。三叔乃流言,豈非骨肉親。
仁人視天下,萬物猶一身。不仁身奚有,況復思弟昆。
棠棣興孔懷,鴟鸮念恩勤。圣人之所為,口實徒亂真。
趙高利少主,矯制誅扶蘇。一念誤國人,三說感李斯。
望夷眩鹿馬,赤族誠天誅。吾聞金日磾,出身本降俘。
霍光受遺詔,共負成王圖。大哉社稷臣,戒之用小夫。
周公禮賢下士,殷勤接待賢才,天下人都歸心于他的仁德。但管叔、蔡叔等三叔卻散布流言,他們難道不是周公的骨肉至親嗎?有仁德的人看待天下,把萬物都當作自己身體的一部分。沒有仁德的人連自身都難以保全,更何況還能顧及兄弟呢。《棠棣》詩表達了兄弟間的思念,《鴟鸮》詩體現了對親人的關懷。圣人的所作所為,卻被人當作話柄來混淆真相。趙高慫恿秦二世,假傳圣旨誅殺了扶蘇。一個錯誤的念頭就誤了國家,趙高三次勸說就打動了李斯。秦二世在望夷宮被迷惑,分不清鹿和馬,最終被滅族實在是上天的懲罰。我聽說金日磾,原本是投降的俘虜。霍光接受遺詔,和他共同輔佐幼主。偉大啊,這些社稷之臣,要警惕那些小人。
周公躬吐哺:周公為了接待賢才,吃飯時多次吐出食物。《史記·魯周公世家》記載周公“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
三叔:指管叔、蔡叔、霍叔,他們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的兄弟,曾散布流言詆毀周公。
棠棣:《詩經·小雅·棠棣》,是一首表達兄弟之情的詩。
鴟鸮:《詩經·豳風·鴟鸮》,相傳是周公救亂之作,表達對國家命運的憂慮和對親人的關懷。
趙高利少主:趙高慫恿秦二世胡亥。
矯制:假傳圣旨。
扶蘇:秦始皇長子。
三說感李斯:趙高三次勸說李斯,讓他支持胡亥篡位。
望夷眩鹿馬:秦二世在望夷宮被趙高指鹿為馬所迷惑。
赤族:滅族。
金日磾:西漢時期匈奴休屠王太子,歸降漢朝后成為重要大臣。
霍光:西漢權臣,受漢武帝遺詔輔佐漢昭帝。
成王:周成王,周武王之子,年幼即位,周公旦輔政。
此詩創作時間難以確切考證。詩人可能是在研讀歷史的過程中,對歷史上的人物和事件有所感悟,看到歷史上仁德與不仁、忠奸的斗爭,結合自身所處時代的社會狀況和政治環境,有感而發創作此詩,以表達對國家命運的關注和對賢良之士的期望。
這首詩主旨在于借歷史故事闡述仁德的重要性,批判小人誤國,贊揚社稷之臣。其特點是用典豐富,以史為鑒。在文學史上,它體現了詩人對歷史的深刻思考和對社會現實的關懷,具有一定的思想價值。
總別同異兼成壞,祇是山僧與眾人。高廣須彌入芥子,無邊剎海在微塵。晝復夜,秋復春,境寂心融事事真。七寶大車既如此,去來語默莫因循。
自復林湖隱,相從卻恨稀。梅花年后白,江水去邊肥。世態紛紛改,交心特特違。暖晴當送別,敢望款柴扉。
少年綺習欲都刊,聊作空花撩眼看。魂即真銷能幾剩,血難久熱故應寒。獨醒徒負甘同夢,長恨還緣覓短歡。此日茶煙禪榻畔,將心不必乞人安。
才咽霜痕先醉了。扮出紅兒,強向西風笑。一色敗營涼血飽。雁飛時節年年到。葉自如花身是草。冷入蛩邊,不久秦宮貌。老去少年終要老。有人早畫傷秋藁。
■■鳥,守空池。魚從腳下過,■■總不知。
三見中朝入,徐行每后人。功庸身較晚,名譽眾常新。有句須同詠,今離似所親。政成應必報,山郡易回春。
預想迎門笑破顏,不辭觸熱為君還。毅然獨客歸初伏,遠矣孤城裹亂山。欲去寧無三宿戀,得休已負一春閑。懸知此夕江南夢,長繞蠻村古驛間。
煬帝雷塘土,迷藏有舊樓。誰家唱水調,明月滿揚州。駿馬宜閑出,千金好舊游。喧闐醉年少,半脫紫茸裘。
每到花時驚瑟瑟。一半丹楓,老卻潯陽客。畫里魚標鷗一色。西風作雪無南北。才上河豚芽吐白。雨折霜乾,此是秋魂魄。自古英雄生草澤。寄奴王氣新洲碧。
趙州不見南泉,山僧不識五祖。甜瓜徹蒂自甜,苦瓠連根自苦。
向來朝列雖知己,臺省山林職事殊。勇退近聞辭北闕,醉游唯欠到南湖。心傳古學高當代,力把忠言壯晚途。競說歸舟賣金帶,囊空想見一錢無。
自君之出鏡臺昏,無縫綢寒孰共溫。屋角蛛懸引絲緒,泥中牛踏滿蹄痕。錦機空織難成匹,石闕長銜未敢言。莫似樆橫終不設,兒家烏桕認當門。
秋風放螢苑,春草斗雞臺。金絡擎雕去,鸞環拾翠來。蜀船紅錦重,越橐水沈堆。處處皆華表,淮王奈卻回。
秋光告別,便曉鐘交代,一杵新冬。略似陽關三進酒,天涯寒士途窮。螢火長門,蛛絲團扇,三十六離宮。并無馀地,一聲南雁愁中。白帝歸向何方,欲留不得,如夢杳無蹤。不信有情天不老,鍊成頑石鴻濛。萬念如潮,五更吹角,黃葉下西風。河梁枕上,聞雞漫蹴司空。
尊者憍陳如,九旬最親切。老少幸相依,上下皆歡悅。瞻聽離聞見,承覽亦超絕。四海五湖人,勿謂真機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