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韻和查應辰朝散雪二首 其二
抱甕何人似漢陰,一番膏潤及根深。
稍蘇南畝耕耘力,甫逼東君造化心。
堪畫不應須到晚,可收除是趁如今。
寶陀若更施馀力,豈獨坊名揭望霖。
抱甕何人似漢陰,一番膏潤及根深。
稍蘇南畝耕耘力,甫逼東君造化心。
堪畫不應須到晚,可收除是趁如今。
寶陀若更施馀力,豈獨坊名揭望霖。
像漢陰丈人那樣抱甕灌園的人在哪里呢,這一場雪滋潤土地,讓植物扎根更深。稍稍減輕了南畝耕種的辛勞,仿佛逼近了春神造物的心意。這雪景值得入畫,不必等到天色晚,要收藏這份美景就得趁現在。如果觀音菩薩(寶陀指代觀音)再施展些余力,那豈止是坊名叫做望霖這么簡單。
抱甕:出自《莊子·天地》中漢陰丈人抱甕灌園的故事,這里指辛勤勞作之人。
膏潤:指雪滋潤土地。
南畝:農田。
東君:春神。
寶陀:指普陀山,代指觀音菩薩。
望霖:可能是一個坊名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從詩的內容推測,可能創作于下雪時節,當時農業生產可能正需要雪水滋潤,詩人看到雪對農田的好處,由此有感而發,同時也反映出當時人們對自然恩賜的期盼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這首詩主旨圍繞雪對農田的滋潤,突出雪的益處。特點是將自然景象與農事、宗教信仰相結合,體現出生活氣息和人文情懷。在文學史上雖可能不太知名,但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和人們的思想情感。
白白紅紅不直錢,吹風吹雨逼殘年。種桃自是非君子,指李渠能著老仙。
聲聲何苦勸人歸,不管行人聽轉悲。十二峰前云樹里,幾番啼到月明時。
嗟予與子久離群,耳冷心灰百不聞。若對青山談世事,當須舉白便浮君。
思君逸興感衰殘,幾欲登臨學謝安。倚杖青山愁里賦,當樽黃菊病馀看。清輝自可藏珠玉,文彩誰應惜孔鸞。皎月一天人兩地,茫茫秋色不勝寒。
往事新羅,海鼙記瀉塹。青山在,有橫磨劍。英雄大膽,斗鴨綠江天雪暗。上甘嶺、電裂云崩,楚三戶,秦竟陷。連烽走燄。破貪狼,氣能兼,嗟拜井、碧波難蘸。霖咀溺啖。更休問、唇焦舌紺。剩幾人、好慰古魂無憾。剪龍蜃,諸怪潛。
一團膿,三寸氣。使作還同傀儡。夸體段,騁風流。人人不肯休。白玉肌,紅粉臉。盡是浮華妝點。皮肉爛,血津乾。荒郊你試看。
望高官重兩難儔,遇興裁詩許唱酬。鸞鳳羽翰歸碧落,神仙行止在丹丘。空庭引鶴閑臨水,遠樹驚蟬又報秋。唯說近來都不飲,夢魂無復醉鄉游。一簇林亭景象幽,葛巾芒屨恣優游。未饒榮啟歌三樂,不學張衡詠四愁。二品位高猶是忝,九天恩重若為酬。儒生所得誰如我,豈復咨嗟雪滿頭。
臥看山云起石根,意行隨犬至前村。廛居自是無人識,何必移家上鹿門。
曾是先皇侍從班,龍髯飛去竟難攀。重來赤日黃塵里,夢到清泉白石間。豈有文章供世用,久判漁釣與云閒。何當便理南歸棹,呼酒登樓看弁山。
當年隨我出西州,到處云山共勝游。那料秦淮煙雨里,倚筇看子上孤舟。
都門慷慨別同驩,劍氣沖霄馬上看。一自荊卿歌變徵,蕭蕭易水至今寒。
天樂風傳應壑雷,鷲峰春色似蓬萊。一天象緯迎秋轉,千月龍宮徹夜開。西國胡僧依樹坐,上方玉女散花來。夜深借榻山房宿,更欲題詩到上臺。
雉子班,飛翛翛,鳴鷕鷕。踉蹡出沒灌莽中,袞裳煥爛赪瞳瞭。野人拄翳潛置媒,和聲相應無驚猜。黃間一發激流電,錦繡披裂委草萊。林棲野啄本無累,嗜欲沉溺禍所胎。君不見天池鳳凰食竹實,逍遙至和永終日。
久客饒孤悶,連陰動浹旬。行云應已倦,細雨亦傷頻。飄泊嗟吾道,饑寒任此身。人家酒應熟,誰為問南鄰。
借樓曾當望云亭,三歲寒宵夢杳冥。蘇子連床成偶合,狄公蹤跡厭丹青。相逢欲話還無語,忍別沈酣尚怕醒。疋馬郊關輕萬里,為貪西谷煮寒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