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讎古史二首 其二
貌從周孔譏誣偽,
臆斷詩書悉抵梧。
悟鑒精明原本末,
討窮商略較錙銖。
所存偶免隨秦火,
不喻遺忘笑漢儒。
理勝凜然詞旨達,
知音儻遇圣人徒。
貌從周孔譏誣偽,
臆斷詩書悉抵梧。
悟鑒精明原本末,
討窮商略較錙銖。
所存偶免隨秦火,
不喻遺忘笑漢儒。
理勝凜然詞旨達,
知音儻遇圣人徒。
表面上遵從周公孔子卻譏諷其著作為虛假,主觀臆斷《詩》《書》皆有矛盾。明察秋毫探究根源本末,深入探討比較細微之處。留存的典籍僥幸未被秦火焚毀,不理解遺忘的內容反笑漢代儒者。道理正大文辭通達,若遇到圣人門徒方為知音。
校讎(chóu):指校對古籍,考訂訛誤。
周孔:周公與孔子,代指儒家經典的源頭。
誣偽:虛假不實。
臆斷:主觀猜測判斷。
抵梧(wǔ):同“抵牾”,矛盾、沖突。
悟鑒:明察、洞察。
討窮商略:深入探討、仔細研究。
錙銖(zī zhū):古代極小的重量單位,此處指細節。
秦火:秦始皇焚書之事。
漢儒:漢代儒家學者,此處指對經典理解有缺失者。
儻(tǎng):同“倘”,如果。
圣人徒:圣人的門徒,指真正理解經典的人。
此詩當創作于古代學者重視經典校勘的背景下,可能反映宋代考據學興起時,作者對校讎古史的思考。旨在強調校勘需明察本末、嚴謹考證,反對主觀臆斷,呼應當時學術風氣對經典真實性的追求。
全詩圍繞“校讎古史”主題,批判主觀臆斷經典的行為,肯定嚴謹考辨的價值,借“秦火”“漢儒”等典故,凸顯經典傳承的不易,最終以“知音儻遇”收束,體現對學術共鳴的期待,是一首兼具學術思考與文學性的論學詩。
梅石森平野,叢篁隱石根。絕憐頑鈍質,無語對龍孫。
春堤草暖綠芊芊,燕乳鶯嬈曉旭前。玉腕麗人金條脫,珠襦游俠鐵連錢。綺羅香汎葡萄酒,塢岸晴吹榆柳煙。茅店壚頭初月上,貂裘醉解擁花眠。
背郭堂成樂趣真,碧油幢下海山春。誰知種木十年手,元是擎天一柱人。久矣威名彰草木,行須談笑靜風塵。寧容巾屨長閑逸,即看金甌寵數新。
瞪目諦觀時,風絲萬緒風。一聲潮雪響,打入正思惟。
洞天曾宿上清扉,雙送劉郎出翠微。斜日亂山歸路遠,桃花千樹赤城飛。
道人一畝宅,乃在清江潯。山童解迎客,開戶花木深。幽草有遠意,仙禽無俗音。劍氣或成虎,丹光欲流金。丸中探日月,畫前見天心。
書喜新秋至,人從故里來。憂心煩老母,瘡苦念嬰孩。白發都門柳,清心庾嶺梅。微名萬里別,時序復相催。
收拾魚竿且泊船,歸來一犬枕階眠。畫欄影轉簾垂地,仙笛聲高鶴在天。投贈未酬青玉案,從游還傍紫芝田。靜中真趣忘言久,坐對云山兩嗒然。
湘江兩岸無茅宇,湘竹陰陰覆江渚。春來未聽一聲鶯,只有鷓鴣啼暮雨。憐渠亦是他鄉客,苦向人啼行不得。縱教行得也消魂,那個行人不頭白。
青城天下幽,昔人久知處。嗟予困塵網,凝想剩延佇。聿在辛未年,時節正溽暑。大江拂帆席,駕言探奧府。疊嶂皆森羅,巍峨驚如許。拔地還騰空,一一欲飛翥。萬夫當雄關,強對悉鎩羽。以我孱弱軀,巉岏寧能度。行行入山深,時時聞鳥語。棧木橫云崖,奔泉嚙石礎。水石互搏擊,才吞旋復吐。我自多情來,水竟無情去。惟有無名花,與我相爾汝。道周頻牽裾,似憐我辛苦。薄暮投山莊,半程此暫駐。主人殊殷勤,兼味佐桂醑。飲罷濯澗曲,栗冽沁肺腑。四體誠乃疲,庶得銷世慮。中宵黑甜馀,眾星競窺戶。空谷何寂寥,涼風動高樹。皓月冷千山,流光誰與貯。對影成三人,清輝平分取。質明更躋攀,去天只尺五。萬象開寶奩,群峰在一俯。擬上最高層,馀勇不可賈。氣喘同吳牛,力盡窘步武。還踏青巒歸,澄潭綠波注。扁舟櫓枝輕,幽壑云影護。鯈魚擊空明,故故天光覷。我雖非莊生,懸知其真趣。茲游快平生,誰羨桃源渡。愿共山靈約,俯仰與終古。出山心惘然,重尋來時路。大車揚飛塵,咫尺無凈土。
惡竹萬竿深土襄,惶惶士犬枉蒼涼。今魚入罟如鯤大,世道嗤貧不笑娼。
鎖合西臺煙霧浮,孤燈相對夜悠悠。寒欺草榻涼如洗,風卷星河動欲流。報主獨憐成孟浪,論交誰復憶同游。相知舊月情如許,猶自偷穿入氣樓。
岳陽樓頭江月輝,洞庭湖邊燕雁飛。秋深獨客興方遠,天際孤帆風正微。九日他山萸菊酒,百年空谷芰荷衣。武昌沈約多詩興,聽賦蒹葭贈爾歸。
波伏魚龍夜不驚,菱花千頃湛虛明。吳儂似怪青絲馬,漢月重臨白帝城。世說竇融功第一,獨憐阮籍醉平生。樓船簫鼓中流發,喜及東南早罷兵。
十年夢醒相思淚,萬里西風瀚海沙。同命鴛鴦悲命薄,天涯何處是我家。愿將熱血灑明塵,且把遺言托舊人。應念李郎家國恨,留他同賞雪山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