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戀花 春夢
蘭缸半隱薰篝滅。一束單衾,鳳尾香羅疊。人共荼蘼香夢結。遽然身世誰為蝶。
柳花飛作關山雪。露冷煙濃,何處分吳越。欲倩離魂隨去客。杜鵑休瀝三更血。
蘭缸半隱薰篝滅。一束單衾,鳳尾香羅疊。人共荼蘼香夢結。遽然身世誰為蝶。
柳花飛作關山雪。露冷煙濃,何處分吳越。欲倩離魂隨去客。杜鵑休瀝三更血。
蘭膏燈半隱未明,薰籠的香氣已然熄滅。單薄的被子鋪著,鳳尾花紋的香羅帳折疊整齊。人與荼蘼花的香氣共同織就春夢,卻突然恍惚,不知是自身化為蝴蝶,還是蝴蝶化為自身。柳花紛飛如同關山的落雪,露氣清冷煙霧濃重,哪里能分得清吳地與越地的界限。想要請離別的魂魄跟隨遠行的人,杜鵑啊,請不要在三更時分啼出鮮血般的哀鳴。
蘭缸:蘭膏燃燒的燈,代指精致的燈。
薰篝(gōu):薰籠,用來薰香或烘干衣物的竹籠。
單衾(qīn):單薄的被子。
鳳尾香羅:織有鳳尾花紋的香羅帳。
荼蘼(tú mí):一種春季末開花的植物,常象征春盡。
遽(jù)然:突然。
誰為蝶:化用“莊周夢蝶”典故(《莊子·齊物論》),喻指夢境與現實的恍惚難辨。
關山:關隘山川,代指遙遠的旅途。
吳越:春秋時兩國,約今江蘇、浙江一帶,此處泛指江南地域。
倩(qìng):請托。
離魂:指因離別而離散的魂魄。
杜鵑休瀝血:杜鵑啼鳴聲悲,傳說其啼至血出,此處借指不要過分悲啼。
此詞創作背景無明確史料記載,推測為詞人春夜獨處時所作。通過“單衾”“離魂”等意象,或與離別情境相關,可能是對親友遠行的牽掛,或對自身漂泊身世的感慨。
全詞以“春夢”為線索,上闋寫夢的迷離(人與香夢、莊周蝶影),下闋寫夢后的清冷(柳雪、露煙、離魂),將離別之思與人生恍惚感交融,語言婉約,意象幽微,是一首情感深沉的春夜懷人之作。
漂姚北伐時,深入強千里。
戰酣落日黃,軍敗鼓聲死。
嘗聞漢飛將,可奪單于壘,
今與山鬼隣,殘兵哭遼水。
雪嶺干青漢,云樓架碧空。
重開千佛剎,旁出四天宮。
瑞鳥含珠影,靈花吐蕙藂(叢)。
洗心游勝境,從此去塵蒙。
漢軍屢北喪,胡馬遂南駈。
羽書夜驚急,邊柝亂傳呼。
鬬軍卻不進,關城勢已孤。
黃云塞沙落,(項云“落”當作“路”。蔣云“落”為“聚落”、“村落”之“落”。)白刃斷交衢。
朔霧圍未解,鑿山泉尚枯。
伏波塞后援,都尉失前途。
亭障多墮毀,金鏃無金(全)[一]軀。
獨有山東客,上書圖滅胡。([一]俞云:“第二『金』是『全』之誤。”)
朝暾催上道,兔魄欲西沈。
去雁長空沒,飛花曲徑深。
事沿橋樹往,詩落海鷗吟。
馬鬣嘶風聳,龍旗閃電臨。
峰攢仙掌巧,露重將袍陰。
農喚耕春早,僧迎展拜欽。
看看葵日麗,照破艷陽心。
(以上二詩見沈定均《漳州府志·藝文志》)。
富父舂喉日,殷辛漂杵年。
曉霜含白刃,落影駐雕鋋。
夕擯金門側,朝提玉塞前。
愿隨龍影度,橫陣彗云邊。
昔時過小苑,今朝戲后園。
兩歲梅花匝,三春柳色繁。
水明魚影靜,林翠鳥歌喧。
何須杏樹嶺,即是桃花源。
今朝忽見渠姿首,不覺殷勤著心口。令人頻作許叮嚀,渠家太劇難求守。
端坐剩心驚,愁來益不平。看時未必相看死,難時那許太難生。
沈吟處幽室,相思轉成疾。自恨往還疎,誰肯交游密。
夜夜空知心失眼,朝朝無便投膠漆。園里花開不避人,閨中面子翻羞出。
如今寸步阻天津,伊處留心更覓新。莫言長有千金面,終歸變作一抄塵。
生前有日但為樂,死后無春更著人。祗可徜徉一生意,何須負持百年身。
悄焉獨立思疇昔,忽爾傷心淚旋滴。
常時游涉事文華,今日覊縲困戎敵。
知音好識竟何在,黯然已矣山河隔,
吊影慙魂嗟一身,夕往朝朝(來)絕三益。
非論邂逅離朋友,抑亦淪濟雕羽翮。
自憐銷瘦衣漸寬,誰念恓惶心轉窄。
近來殊俗盈衢路,尚見蒿萊遍街陌,
屋宇摧殘無個存,猶是唐家舊蹤跡。
城邊谷口色蒼茫,木落霜飛風析(淅)瀝。
凌晨煞氣半天紅,薄暮寒云滿山白。
覊紲時深情憤怒,漂泊鄉遙心感激。
不憂懦節向戎夷,只恨更長愁寂寂。
碧溪窮欲盡,回棹喜山家。
曲岸深迷竹,平灘下見沙。
懸窠巧婦子,拂水剪刀花。
好是棲心地,人間路不遐。
感茲馴雁色蒼蒼,徘徊顧步貌昂昂。
不見銜蘆避繒繳,空聞落翮困堤塘。
差池為失衡(原作“沖”)陽伴,邂逅飄零虜塞傍。
引頸長鳴望云路,何時刷羽接歸行。
海陽泉上山,巉巉盡殊狀。
忽然有平石,盤薄千峰上。
寒泉匝石流,懸注幾千丈。
有時厭泉湖,愛臨一長望。
意出天地間,因為逸民唱。
鄉山臨海岸,別業近天堄。
地接龍塠北,川連雁塞西。
童年方剃削,弱冠導群迷。
儒釋雙披翫,聲名獨見躋。
須緣隨墾請,今乃恨暌攜。
寂寂空愁坐,遲遲落日低。
觸槐常有志,折檻為無蹊。
薄暮荒城外,依稀聞遠雞。
鶴立蛇形勢未休,
五尺文字鬼神愁。
儒門弟子無人識,
穿耳胡僧笑點頭。
逢師須安拜,(“禮拜”,伯三七一六卷作“頂禮”。)
過道向前行。(“過”,伯三六五六卷作“遇”。“行”,伯三七一六、伯三六五六卷作“參”。)
莫生多別相,(“多別相”,伯三六五六卷作“離別想”。項楚校“多”為“分”。)
見過不知南。(“知南”,伯三七一六、伯三六五六卷作“和南”。伯三五五八卷此句作“相見過不知”。)
一人歌唱數人啼,拭淚相看意轉迷。
不見書傳清(青)海北,只知魂斷隴山西。
登高乍似云霄近,寓目仍驚草樹低。
菊酒何須頻勸酌,自然心醉已如泥。(太常妻曰一日不齋醉如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