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苦熱和林梅墩使君納涼涌月亭
休沐炎蒸思不禁,江樓向夕足幽尋。露華向靳金莖下,熇氣偏從白屋侵。思鑿井冰沾道暍,謾揮毫雪傍欄吟。月明川上觀流水,愛爾澄然物外心。
如焚暑氣未曾收,我欲避之江上樓。今古人憐黃鶴去,乾坤身似白云浮。鳥飛欲墮炎波里,魚躍頻驚火樹頭。擬倒銀河滌寰宇,祇悲漁父失滄洲。
休沐炎蒸思不禁,江樓向夕足幽尋。露華向靳金莖下,熇氣偏從白屋侵。思鑿井冰沾道暍,謾揮毫雪傍欄吟。月明川上觀流水,愛爾澄然物外心。
如焚暑氣未曾收,我欲避之江上樓。今古人憐黃鶴去,乾坤身似白云浮。鳥飛欲墮炎波里,魚躍頻驚火樹頭。擬倒銀河滌寰宇,祇悲漁父失滄洲。
休假時被炎熱的暑氣侵擾,思緒難以抑制,傍晚時分在江邊樓閣,足以探尋清幽之趣。露水仿佛吝嗇,不愿從金莖承露盤中落下,熾熱的暑氣卻偏偏侵入平民的房屋。想鑿取井冰為路上中暑的人解渴,只能隨意揮毫,像寫雪字般依欄吟詩。明月映照江川,看流水奔涌,愛慕你那澄明超脫世俗的心境。如焚的暑氣未曾消退,我想避開它登上江樓。古往今來人們感嘆黃鶴已去,天地間人身如白云漂泊無依。飛鳥仿佛要墜落炎熱的波中,游魚頻繁驚起于被烈日映得如火焰的樹梢。想要傾倒銀河來洗滌天地,只可惜漁父將失去隱者的居處。
休沐:古代官員例假,休假。
炎蒸:炎熱的暑氣。
熇(hè)氣:熾熱的熱氣。
白屋:指平民的房屋,因用白茅覆蓋或墻壁未涂飾而得名。
道暍(yē):路上中暑的人。暍,中暑。
謾:同“漫”,隨意。
物外心:超脫世俗的心境。
黃鶴:用黃鶴樓典故,此處指時光流逝或隱逸之境。
火樹頭:被烈日映照如火焰般的樹梢。
滄洲:濱水的地方,常指隱者居處。
此詩為夏日與林梅墩使君(官職)同登涌月亭納涼時的唱和之作。創作于炎夏時節,詩人面對酷暑,與友人共尋清涼,借詩抒發對炎熱的感受及超脫心境,反映了當時文人夏日交游的雅趣。
全詩緊扣“夏日苦熱”與“納涼”主題,通過細膩的場景描寫與豐富意象,既展現酷暑的真切體驗,又傳遞對隱逸超脫的向往及濟世情懷,語言凝練,意境層次分明,是夏日詠懷詩中的佳作。
炎徼時無準,經冬未作寒。
白云蒸海熱,碧樹裹煙團。
曉市魚蝦賤,豐塍烏雀歡。
郊西逢獵騎,為覓鹿皮冠。
圣朝威德務懷柔,萬里滇南比內州。邛竹多年通市易,寶燈今日盛傳流。僰人技巧新曾見,織女功庸久未酬。卻憶當年李學士,玉堂詩酒坐淹留。
燈火長安照夜紅,豐年樂事萬方同。四夷離韎歸鞮鞻,南海珠璣屬婦功。綺縠清英呈妙像,空方纖麗見精工。泰陵內直諸元老,都在春風湛露中。
壞色鸞紋幾劫塵,當年宮事謾題論。承恩特請饑民繪,天子呼來善女人。
番經廠里見蓮臺,綠刺觀音鬘絡開。跳步也隨弓樣窄,中秋來舞萬年杯。
黃屋何來鄭主乘,松風狂客捏名稱。知他佛力生因想,絕倒烏臺睡語憑。
彌戾消除一卷攜,名香三沐寫恩私。隃麋清謹堂恭進,呵手綿綾裹筆時。
席地為茵寄此生,
洼樽獨酌有馀清。
蓑衣和月臥不醒,
江上數峰云自橫。
十首詩成盡可憐,
憐他只影小窗前。
也知嶺外歸來客,
獨宿松間十七年。
淡月晴風奏曉涼,春回草木被馀香。溪橋村落牛羊散,竹塢人家桑柘忙。大樹稍疑經櫪社,群雞端恐過尸鄉。年來課最何須問,翁媼茅檐話短長。
冷泉亭下漱甘涼,十里猶馀齒頰香。入境自知風俗厚,到家應覺簿書忙。好依名教窮真樂,莫指溫柔是舊鄉。此理不疑何用卜,誰論筮短與龜長。
丁丁歌伐木,啼鳥故相求。
國有牛醫子,人推馬少游。
款段尋春遠,追陪選地幽。
南園時一涉,遙見粵山樓。
白頭還作他鄉客,不負青天只月明。
自笑漁樵非泛宅,聊聽鴻雁有新聲。
晶瓶浸魄一雙影,玉鏡當心無限情。
莫為銀蟾增悵恨,孤清直上即瑤京。
竟謝繁華井臼操,
多君晨夕獨勤勞。
草廬次第春風到,
看取門前駟馬高。
青溪幾尺長,中有雙枝櫓。
楊柳小于人,便解留船住。
歌聲按暮云,酒氣蒸香霧。
又落碧桃花,紅了來時路。
九畹春回未放蘭,
先饒堤柳變衰殘。
陰陽代謝尋常爾,
正好隨流著眼看。
能詩愿學杜工部,
嗜酒聊同石曼卿。
抵死癲狂三十載,
窮途知我有秦生。
望望章臺道,遙遙峴首亭。
云生三戶白,日落萬山青。
遠雁來衡岳,孤帆下洞庭。
相思何處是,煙樹夕冥冥。
汪子無才負傲骨,尋常出門少親昵。僻壤相逢吳野人,風塵意氣膠投漆。
野人之友亦落落,論詩共許孫與郝。幾處歌聲向一鐙,吳陵新安與焦獲。
焦獲自昔多名家,孫郎動向人前夸。眼中難見李叔則,戶外忽來王幼華。
王生結交殊不茍,屈指素心惟五友。預愁他日走長安,不似于今時聚首。
西湖戴蒼能寫真,游子不顧囊中貧。卻將渭北江東意,圖成樽酒共論文。
更有黃山江天際,畫水畫石多生氣。援筆添寫兩株松,百尺寒岡接蒼翠。
裝來卷軸喜同看,皓首孫郎酒不乾。郝子撚須時欲笑,吳生抱膝動長嘆。
汪子把卷苦抑郁,王生惜別何辛酸,王生王生勸爾且盡樽前歡,明日徒從紙上觀。
自有東陽,錦水城山,幾千百年。記往時僅說,擁麾刻郡,而今創見,持橐甘泉。地脈方興,天荒欲破,還為鹽梅生鉅賢。清和候,正風薰日永,作地行仙。
題輿小駐樵川。常只恐祖生先著鞭。算誰從井落,重新疆理,誰從襄峴,一洗腥膻。幕府歸來,未應袖手,行有詔書來九天。勛名就,使吾鄉夸詫,盛事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