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頌九首 其三 圣武
棄甲以歸,處彼北隩。
千斯年兮,永以為好。
邊人其安,養(yǎng)幼送老。
民有肥田,馬有茂草。
威德遠兮,思我圣考。
棄甲以歸,處彼北隩。
千斯年兮,永以為好。
邊人其安,養(yǎng)幼送老。
民有肥田,馬有茂草。
威德遠兮,思我圣考。
敵人丟棄鎧甲而歸,居住在北方角落。千秋萬代啊,永遠友好相處。邊境百姓得以安寧,養(yǎng)育幼兒、送走老人。百姓有肥沃的田地,馬匹有豐茂的草料。威嚴與恩德傳得遙遠啊,思念我們圣明的先皇。
棄甲以歸:指敵人戰(zhàn)敗逃跑。
北隩(ào):北方偏僻的地方。
千斯年:千年,形容時間長久。
圣考:對已故皇帝的尊稱。
此詩可能創(chuàng)作于宋朝軍事取得勝利、邊境局勢穩(wěn)定之時。當時國家在軍事上擊敗敵人,使得邊境得以安寧,百姓生活恢復正常。詩人懷著對國家和平的喜悅和對圣明君主的感恩之情創(chuàng)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歌頌國家軍事勝利帶來的和平,突出特點是語言質樸、情感真摯。它反映了當時百姓對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對君主的尊崇,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宋朝時期的社會風貌和人們的精神狀態(tài)。
吾道本來平,人多不肯行。得心無后味,失腳有深坑。若未通天地,焉能了死生。向其間一事,須是自誠明。人生憂不足,足外更何求。吾生雖未足,亦也卻無憂。天和將酒養(yǎng),真樂用詩勾。不信年光會,催人早白頭。夜入安樂窩,晨興飲太和。窮神知道泰,養(yǎng)素得天多。日月任推蕩,山川徒琢磨。欲求為此者,到了是誰何。何事感人深,求之無處尋。兩儀長在手,萬化不關心。石里時藏玉,砂中屢得金。分明難理會,須索入沉吟。
吏散西曹月自明,褰衣顧影倍凄清。嬌癡不獨憐兒女,老大還多憶弟兄。紫禁花明催曉覲,青郊草滿廢秋耕。故鄉(xiāng)正隔三千里,白發(fā)新添數十莖。
并蒂雙芙蓉,出水清且妍。黑風撼海岳,白月凋嬋娟。合浦珠沉淚,藍田玉葬煙。至今清水哭,聲似百年前。
白露可供朝盥,紅霞取染春衣。心與江鷗共泛,夢隨園蝶同飛。
踏破草鞋赤腳走,拄杖頭上挑日月。智門真得祖家風,放出云門廣長舌。大智如愚,大功若拙,用盡工夫參不徹。莫于平地上增堆,休向虛空里釘橛。
南國繁華幾代經,孤城猶作虎龍形。東山載妓閒春墅,北嶺移文鎖夜庭。朱雀無家歸燕子,蒼生有恨怨寧馨。相逢漫作新亭飲,日暮歸舟幾戴星。
碧甃寒相對,瀠渟西復東。不緣居一地,那得兩心空。
湞陽頭,中宿尾,中央一峽香壚是。頭中宿,尾湞陽,香壚一峽是中央。
吾告時世人,修道宜殷勤。恩亦不虛生,神明必報人。昔有劉仲伯,精誠于道門。勤惡使從善,歲會集群賢。香火日夜勤,亦能感倉天。命盡應當死,眾神與表天。三魂飛楊澌,七魄入死星。右神削死藉,左神著生名。伺命來極濟,左相踏地瞋。普告二十獄,拔出仲伯身。三魂還復流,七魄還入身。血脈還運轉,百節(jié)方更堅。面目更端嚴,肉骨更鮮明。死臣三七日,寢尸還更生。
鷗鷺水中洲。夕陽天際流。倚西風、底處危樓。若使中秋無好月,虛過了、一年秋。舉眼望云頭。蟾光一線不。想孀娥、自古多愁。安得仙師呼鶴駕,將我去、廣寒游。
不堪塵事感滄桑,華表歸來睨舊鄉(xiāng)。我愧陸機陳世德,先人墓草九秋霜。
龕巖宜號秘密藏,翠微應呼清凈身。欲憑妙句發(fā)佳境,安得揮毫我輩人。
煌煌百寶函,珠璧爛星月。驚倒西域胡,祥光與天接。
桃花江上城,白鹿山前屋。夜半風雨來,夢中見蘭谷。只云今猶生,不記昨已哭。胡為異平素,默默意含蓄。周旋未須臾,清淚已盈掬。
君是能詩猶可及,及君不可是吾年。有懷伐木相求意,但誦投瓜永好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