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興觀金箓建醮
泰山巖巖兮凌紫氛,
中有群仙兮乘白云。
泰山巖巖兮凌紫氛,
中有群仙兮乘白云。
泰山高聳峻峭啊,直插紫色的云霞。那山中有一群仙人啊,正駕著白云遨游。
巖巖:形容山勢高峻。
凌:超越,直插。紫氛:紫色的云氣,古人認為是祥瑞之氣,這里指高空的云霞。
群仙:眾多仙人。
“建醮”是道教設壇祭禱的一種儀式。此詩可能創作于詩人參加龍興觀金箓建醮活動時,當時道教盛行,人們希望通過建醮祈福、消災等。詩人在這樣的宗教氛圍和泰山的壯麗景色中,有感而發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在于描繪泰山的雄偉和仙人的超凡,突出了道教神秘、空靈的特點。其以簡潔的語言勾勒出奇幻畫面,在展現道教文化特色方面有一定價值。
大江東去月分明,
烏鵲南飛露氣清。
如此嬋娟人不愛,
倚樓獨立過三更。
西潭潭水凈于揩,鐙火樓臺近市街。
鹽廩接天祈望守,布帆逐浪旅人懷。
我憂斥鹵桑田變,客譽芝蘭玉樹佳。
明代防倭陳跡在,斗龍江外渺無涯。
清明近也,聽餳簫隔巷,吹來庭戶。初試羅衣風尚峭,小立曲闌凝佇。柳學顰眉,花含笑魘,又見春如許。晝長人靜,畫梁新燕雙語。
正值輕暖輕寒,釀花天氣,一霎晴兼雨。對此韶光須痛飲,莫說閑愁閑緒。三竺云峰,六橋煙水,結伴嬉游去。藏鴉門外,一枝搖漾柔櫓。
江上宮亭臨苦寒,
不禁幽意憑闌干。
鶯花謾自驅人別,
水竹此應誰共看。
分司閑愛水亭涼,
幾日拋書枕石床。
密雪可人猶竹色,
清虛何減對瀟湘。
曾記瓊林預宴年,
朱櫻灼灼燦華筵。
當時上巳重經過,
差覺今春又占先。
鳳子低飛芳草徑。一碧陰陰,軟襯苔痕潤。露浥風翻香夢冷。六朝馀韻黏金粉。
點筆吟窗添畫景。綠僽紅僝,花事成銷凝。不管春酲慵未醒。向人舞倦翩躚影。
為愛林塘好,頻從駟馬來。
僅成三日別,復作一尊開。
橋憶牽衣草,庭思待月梅。
昔心還鹵莽,此夜重徘徊。
畏客雙尊在,留人一榻遷。
浮云去萬里,明月更嬋娟。
細柳風藏碧,新榴夜失妍。
無能永茲夕,心折薜蘿前。
不盡山靈僻,難持幽思翻。
星辰莽相照,鳥雀一何喧。
竹葉傳金甕,松花落石門。
危峰一長嘯,髣髴是昆侖。
何處陽春調,來同此夕歌。
地能燕市有,人得楚狂多。
把盞青天墜,題詩紫石磨。
一呼去魍魎,詞組即江河。
零露隔金掌,長天轉玉繩。
夜驚群象遠,狂得寸心憑。
高樹歌能立,危巖暗可登。
何當謝塵網,日日白云層。
芙渠十頃闊,
藻荇一篙深。
晚日江鄉景,
秋風澤國心。
不見澗底松,樹子元楚楚。長大今幾年,植立無風雨。
一朝建明堂,未免斤斧苦。斤斧不為傷,掄材固其所。
海上花開半嶺紅,仙源應與武陵通。
天將衡鑒咨山宰,世以安危寄令公。
啟事建章朱樹側,歸心度索綺霞中。
恩深正在弘農日,詎但名園洛下同。
連年茶價低,
茶農無生路。
可憐滿擔挑,
難換三尺布。
秋斂冬藏暗發生,循環潛應有馀情。
扶陽布序君人志,愛日書云宇宙明。
長至免行丹陛禮,融風不設玉廚羹。
化醇意切慚涼德,漸喜春和萬物榮。
詩社酒徒閑,村村花柳。月榭風亭更霞牖。臨春結綺,又是那回時候。不禁中夜雨,相僝僽。
弄蕊攀條,為尋芳酒。一斗誰能問千首。江南云夢,空說氣吞八九。持杯人共我,能吟否。
何來拄杖響松扃,左掛椰瓢右澡瓶。卻是故人湖上至,袈裟猶帶兩山青。
踏破芒鞋意自閑,青山無處不潺湲。西東兩目連雙徑,聞說其中好閉關。
秋為棗多暑,
天因禾未霜。
吁嗟爾兇虜,
宜亦畏皇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