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齋和示疏字韻四詩復用韻并呈子肅 其三
春風吹雨密還疏,門掩荒山數畝居。
換米但須居士屩,入都寧倚子公書。
安貧自足容高枕,處事時應念覆車。
所恨卜鄰非二仲,枉教三徑草頻除。
春風吹雨密還疏,門掩荒山數畝居。
換米但須居士屩,入都寧倚子公書。
安貧自足容高枕,處事時應念覆車。
所恨卜鄰非二仲,枉教三徑草頻除。
春風吹拂著細雨,時而密集時而稀疏,我掩上房門,獨居在有幾畝地的荒山中。換米只需像居士一樣穿著草鞋去勞作就行,入朝為官哪能依靠他人舉薦的書信。安于貧困自然能夠高枕無憂,處理事情時應時常想到翻車的教訓。遺憾的是鄰居不是像羊仲、裘仲那樣的賢士,白白地讓人多次除掉院子里小路上的雜草。
密還疏:時而密時而疏。
居士屩(juē):居士穿的草鞋,這里代指靠自己簡單的生活方式去換取生活所需。
子公書:子公指樓護,這里可能指依靠他人舉薦的書信。
覆車:比喻失敗的教訓。
二仲:指漢代的羊仲、裘仲,均為避世隱居的賢士。
三徑:指歸隱者的家園。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考證。從詩的內容推測,詩人可能處于一種隱居的生活狀態,安于貧困,不熱衷于通過攀附權貴入朝為官。當時的社會環境或許存在一些官場的不良風氣,詩人對此并不認同,從而選擇在荒山中過著簡單的生活,同時也渴望能有賢鄰相伴。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詩人安貧樂道、不慕名利的人生態度,以及對賢鄰的向往。其突出特點是語言質樸,情感真摯,通過意象和用典來傳達深刻的思想。在文學史上雖可能不是廣為人知的名篇,但反映了當時部分文人的生活追求和精神境界。
白頭未盡登臨興,最愛神符遠俗埃。松石轉陰移客坐,山花含笑傍人開。一行白鷺云間繞,兩袖青風天上來。王霸古今渾瞬息,等閑尋樂重銜杯。
蜿蜒曲龍腰,山間隱樓觀。孤高伏龍角,浮圖刺云漢。脩林霜雪馀,落葉青紅亂。想見洞中人,不知時節換。咳唾落江東,江東兩眼中。舉頭觸浮云,失腳驚飛鴻。逢人自笑謀身拙,坐使紅塵生白發。入山便欲棄人間,出山又與松筠別。數篇曾見使君詩,前后登臨各一時。妙舞新聲難得繼,清風明月卻相宜。朱闌行遍花間路,看盡當年題壁處。更有何人問使君,青春欲盡花飛去。
寂寞山齋一事無,偶逢佳節倍清娛。榴花照眼霞千樹,葛葉延齡酒百壺。放學兒童分紙扇,求書村女送桃符。離騷讀罷天難問,腸斷懷沙屈大夫。
蕭山何高高,白云何游游。白云有去來,此山屹不搖。朝出暮知歸,白云為我師。寄語蕭山靈,主人今款扉。
拂檻憑襟,郁律愁懷,何當少舒。笑小時嬉戲,空傳擊劍,壯心潦倒,誰復題車。椒壁留詩,瓊筵被酒,十載輕狂鬢已疏。如今卻,向僧廊喚飯,佛火攤書。將毋吾道非歟,便抽管、何心著子虛。算不關文字,休耽慧業。早知窮達,好賦閑居。雨笠風篷,綸竿鐵笛,合住煙溪作釣徒。消長日,愛青山斌媚,一枕華胥。
蜀中形勝千年在,峽樹江花照使袍。神女廟深虛暮雨,漢王臺迥落秋濤。漁人東望滄浪闊,客子西來滟滪高。不見啼猿系舟處,風波遙夕夢魂勞。
春水碧如油,珠江汎月游。女郎不相識,并著木蘭舟。
旅櫬初歸嶺外云,十年泉下作修文。不須更近要離冢,高士峰邊好卜墳。久奉晨昏遂寄居,鄉園今始賦歸歟。臨岐贈我難為報,一束遺編是父書。
大鈞無停運,秋色到江渚。天清白露下,城急夜深杵。幽人憫留滯,緘書寄南楚。野鶴非舊林,颯爽意斯舉。同心溯千里,歲月復幾許。讀罷瑤華音,惆悵不得語。
三千里外潛江縣,馬首東風得意行。應買扁舟過廬阜,一江春綠萬山橫。
誰家牯,誰家犢。溪東溪西,水甘草足。宜乎后夜當春耕,懹袖應難秘斯軸。
鄉有先生號,朝多長者言。談經人服戴,辨獄世高袁。雨濕銘旌暗,風搖挽鐸喧。無緣攀葬紼,灑淚望秋原。
自古詞林枝葉,皆從根柢中來。萬卷須窺藏室,一塵莫點靈臺。
天子龍飛海宇春,盛時典禮喜重新。文華讀卷瞻天表,楮幣頒恩荷圣仁。光溢金卮分御醴,香浮寶鼎散朝紳。得賢深為皇家喜,曳履從容出禁宸。
未將環佩玉階鳴,回首鄉關計舊程。寶劍尚存光焰氣,酒杯難盡別離情。數莖白發驚吟苦,一路青春作伴行。最是月明清夜永,相思愁重夢難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