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雜詠為顧玄言賦十八首 其十一 丈室
面壁在室中,
一片少林石。
有客立門前,
不知雪三尺。
面壁在室中,
一片少林石。
有客立門前,
不知雪三尺。
在房間里面對著墻壁,仿佛置身于少林那片承載著禪意的石頭旁。有客人站立在門前,卻不知道門外積雪已經厚達三尺。
面壁:佛教用語,指面對墻壁端坐靜修。
少林石:指代少林禪宗,達摩祖師曾在少林寺面壁九年。
雪三尺:化用“程門立雪”典故,講楊時和游酢為見程頤在門外站立等待,積雪三尺,表現求道的虔誠。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可能作者在山居生活中,受禪宗文化影響,看到類似面壁靜修和求道者虔誠等待的情景有感而發,創作此詩表達對禪修和求道精神的感悟。
這首詩主旨圍繞禪修與求道,特點是禪意濃厚,用典自然。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體現了當時文人對禪宗文化的喜愛與探索。
春來便擬問歸津,轉眼江流若許深。六十歲翁窮塞客,八千里路故鄉心。鵑啼月樹添征思,鵲語風檐誤好音。只有云山遮不斷,夢隨栩蝶過家林。杜鵑一自聽天津,南北紛紛患轉深。備謹徹桑征戍事,憂形恤緯老臣心。驚聞邊信多蠻語,喜動鄉情帶楚音。若得君王放歸去,便陪蓮社訪東林。
大蕃連帝室,驂駕奉皇猷。未明驅羽騎,凌晨方畫舟。津城度維錦,岸柳夾緹油。鐘聲飏別島,旗影照蒼流。早光生劍服,朝風起節樓。滔滔細波動,裔裔輕舷浮。回橈避近磧,放舳下前洲。全疑上天漢,不異謁蓬丘。望知云氣合,聽識水聲秋。從君何等樂,喜從神仙游。
溪上留連景物春,天涯牢落宦游人。金尊綠酒那辭醉,朱綬銀魚懶掛身。楊子法言應有法,李侯佳句不無神。相逢況是桃源侶,此去同為竹徑鄰。
沙黃草白云色寒,漢主追兵青海灣。后命連催羽林騎,前軍飛度玉門關。南郊禮樂終難廢,北狩旌旗何日還。李牧昔時惟自守,暮年牧馬到陰山。
往年我作新安民,人人能說劉使君。使君本一儒者耳,數十年來嗟未聞。我時屈指今州縣,似此賢侯當識面。那知漂泊千里馀,畫戟清香日陪宴。使君何以人不如,胸中正有萬卷書。清真簡淡乃天性,文章政事猶其馀。向來天子留君住,重與毗陵三萬戶。誰教一曲渭城歌,忽作梨花枝上雨。宦游南北安得同,撫循凋郡還須公。人生五馬亦不惡,與民處處為春風。
老稚懸知樂有馀,迎門先問小于菟。風煙滿眼山環海,對酒還曾斲句無。
舟泊蘆灣淺水湄,故人邀我酌金卮。因歌赤壁兩篇賦,不覺黃昏半夜時。海北將軍原有禁,江南才子本無知。來人若問真消息,也有聲名達鳳池。
腰下吳鉤照日明,壺中春酒綠如澠。也知孫楚參軍舊,自愛陳琳草檄能。玉帳蒐兵春會獵,轅門留客夜張燈。少年蚤識從軍樂,莫信詞章動茂陵。
三月長安柳,春風吹暮天。花飛御溝水,葉傍漢宮煙。繞岸猶堪折,臨流更可憐。故園無限樹,零落戰場邊。
前清一凜生,民國一閑叟。遺像頗清嚴,其人定不茍。質諸季騫君,吾言有當否。
物色乾坤滿,羊裘尚寂寥。忽聞求劍詔,實已應弓招。騷雅名終在,巢由臥轉驕。彈冠豈吾事,或可擅漁樵。
杈枒古木煥容光,蕩漾東風萬縷長。且趁春陽重抖擻,先添新綠向江鄉。
長蛟巨蟒舞前津,豺狼當道獸食人。此時方是仁義塞,古人告我今知真。吮血吸髓猶未息,虎之攫拿亦其職。催科既為虎作倀,招安又為虎傅翼。骨窮肉薄笑寒素,山君吐棄不一顧。君之入穴徒有名,潤下由來誇蜀富。虎既得食知敬賢,君非幸生是有天。風生虎嘯達市廛,千門萬戶誰安眠。欲往深山友麋鹿,又恐秋風吹破屋。
僻地春來較每遲,敢緣回轍訪幽奇。雨通石澗流爭合,日上簾花影迸垂。豈有舊醅謀拙婦,也鋤荒徑領癡兒。不愁無力酬佳景,況喜鈐岡健洗詩。
萬山積雪駐寒煙,殘月疏鐘欲曙天。曾憶抱襟開戶坐,卻疑馀夢到林眠。疏斜且出黃花后,攀折徒憐青草先。相對盡期深谷里,莫教人羨上皇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