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維周太學南還省覲
岳立忠臣胄,追趨在虎門。
才優三百乘,學擅五千言。
筍蕨思調膳,蓬蒿喜滿園。
通家懷爾祖,頭臼幾人存。
岳立忠臣胄,追趨在虎門。
才優三百乘,學擅五千言。
筍蕨思調膳,蓬蒿喜滿園。
通家懷爾祖,頭臼幾人存。
你如高山般端方穩重,是忠臣的后代,曾在太學中勤勉求學。才能優異勝過眾多才士,學問專精通曉經典著作。你思念用筍蕨為父母調制膳食,欣喜家園中蓬蒿滿地(或指家園安好)。我懷念與你祖父的通家之誼,如今白發故舊還有幾人在世?
岳立:形容端方穩重,如高山挺立。
忠臣胄(zhòu):忠臣的后代。胄,后代。
虎門:古代對太學的別稱,因周制太學在虎門左側而得名。
三百乘(shèng):此處代指眾多才士,非實指車輛。
五千言:代指《道德經》(傳老子所著,約五千字),泛指經典著作。
調膳(tiáo shàn):制作、調理膳食。
通家:指世代交好的家族。
頭臼(jiù):白頭,指年老。
此詩為作者送別太學生李維周南歸探望父母(省覲)時所作。詩中提及“通家懷爾祖”,可見兩家世代交好;“虎門”點明李維周曾在太學就讀的背景。創作時間當在李維周離京返鄉之際,作者借詩表達對友人的贊賞與對故舊的懷念。
全詩圍繞“送別”與“省覲”展開,前半贊友人之賢(才學、品格),后半抒歸省之喜與故舊之思,情感層次豐富。語言凝練典雅,融敘事、抒情于一體,既體現對后輩的期許,也流露出對時光流逝的感慨,是一首典型的文人送別詩。
把酒祝東風,且共從容。垂楊紫陌洛城東。總是當時攜手處,游遍芳叢。 聚散苦匆匆,此恨無窮。今年花勝去年紅。可惜明年花更好,知與誰同?
尊前擬把歸期說,欲語春容先慘咽。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欲語 一作:未語) 離歌且莫翻新闋,一曲能教腸寸結。直須看盡洛城花,始共春風容易別。
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輕舟短棹西湖好,綠水逶迤。芳草長堤,隱隱笙歌處處隨。 無風水面琉璃滑,不覺船移。微動漣漪,驚起沙禽掠岸飛。
我今止酒蠲酒逋,我今寄慨黃公壚。劇疾更生慶此日,還從諸子狂謳呼。
伊誰持節浮西海,開諭威信今相如。壯夫之志在萬里,快哉餞飲頻催酤。
博望定遠何足數,敦槃旁取弓彤盧。一帆直度師子國,炎蒸紅海鶱陽烏。
俄頃冰霜齒牙繞,長筵左右侏??徒。閒操修史如椽筆,翩翩書記騰七蘇。
默覘彼國情勢頗,要有囊括四海圖。縱橫術嗤蘇、張粗,歐、亞將使通風衢。
三島神仙云中下,盡化瞿瞿而狙狙。圣人能慮不能至,茲乃履坦無踟躇。
昔吾遠游徒自放,敷張偉議惟君須。觸念遂逾亞丁島,袖中詎止錢塘湖。
勸君勤讀旁行書,勝斬郅支及溫禺。昆崙金玉幸勿羨,計臣之計終疑疏。
一亭新構聳崔嵬,水墨屏圖四面開。洞口白云無鎖鑰,州人尋勝任頻來。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 嗟余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轉蓬。
重幃深下莫愁堂,臥后清宵細細長。 神女生涯原是夢,小姑居處本無郎。 風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誰教桂葉香。 直道相思了無益,未妨惆悵是清狂。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傳 一作:鳴)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綠護屏前云似錦,玉臺山下草如茵。晚來一曲清平調,吹落人間富貴春。
不著畫羅金縷衣,尋常打扮最相宜。 春風燕子樓前過,飄落梨花雪一枝。
巫峽秋深景最幽,山嵐潑翠淡煙浮。 看來不復成云雨,空鎖襄王舊日愁。
瑤臺夜滴金莖露,水殿涼生玉枕風。 臥看星河歸閣晚,月斜疏影轉梧桐。
急景易如流水去,浮名終與白云空。 何如幾曲秋溪上,醉泛一舟雨中。
一室蕭然數卷書,三年冷掾出無驢。 每因芳草憂鵜鴃,苦詠場苗羨白駒。 俗吏何嘗知大體,清朝方急用真儒。 燕臺此去流聲實,見說諸公誦子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