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日同陸華甫李惟寅李于美胡茂承朱汝修避暑普安寺得云字
清涼惟凈土,坐久藹氤氳。
竹院飄蒼雪,花臺駐白云。
歡深投轄得,歌歇繞梁聞。
誰謂樓煩客,宗雷亦可群。
清涼惟凈土,坐久藹氤氳。
竹院飄蒼雪,花臺駐白云。
歡深投轄得,歌歇繞梁聞。
誰謂樓煩客,宗雷亦可群。
清涼的地方唯有這佛門凈土,久坐此地四周彌漫著氤氳之氣。竹林小院里似有青色雪花飄落,花臺上停留著潔白的云朵。大家歡樂深厚,如同陳遵留客般盡興,歌聲停歇后還能聽到余音繞梁。誰說來自樓煩的客人,就不能與宗炳、雷次宗那樣的高雅之人相聚成群呢。
伏日:三伏天,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凈土:佛教認為的清凈世界。
藹氤氳:彌漫著云氣。
蒼雪:指竹葉。
投轄:西漢陳遵好客,每次宴請賓客,為留客就把客人車轄投入井中,后用“投轄”表示主人盛情留客。
繞梁:《列子·湯問》中記載韓娥唱歌“余音繞梁欐,三日不絕”,后用“繞梁”形容歌聲美妙。
樓煩客:樓煩是古地名,這里可能指來自樓煩的客人。
宗雷:指東晉高僧慧遠的好友宗炳和雷次宗,他們都是當時的高雅之士。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考證,但應是三伏天詩人與陸華甫、李惟寅等友人在普安寺避暑時所作。當時社會環境或許相對和平,詩人與友人相聚,在炎熱的伏日尋找清涼之地,于普安寺中吟詩唱和,留下此作。
這首詩主旨是記錄與友人伏日在普安寺避暑的雅集。其特點是意境清幽,情感歡快,巧妙運用典故。在文學史上雖可能不具重大影響,但反映了當時文人的生活情趣和社交活動。
適口珍鮮品格高,
泥深海近不能逃。
若教畢卓曾知味,
豈肯甘心把蟹螯。
道涂行役費光陰,
節物還撩一寸心。
百尺煙壇上星斗,
笑看兒女競穿針。
行盡櫪林村,柴門閉夕曛。
自來松下坐,閒想壁間文。
守樹猿偷果,窺山犬吠云。
多應尋鶴去,祇隔暮溪濆。
曉鶯喚。似陌上柔桑,秦箏彈怨。想畫樓初日,芳魂定馀戀。素波不照嬋娟影,遺恨天涯遠。遣羈愁、艷質難留,好山還見。
依約翠眉展。尚仿佛城南,那時人面。秀倚東風,露華映、黛痕淺。玉蓮花色春如笑,任著帩頭看。店門前、怪底籃輿去緩。
出郭四五里,穿林三兩橋。回溪環寶鏡,層構切璇霄。客是乘風至,君非折簡招。伊人盡仙侶,霞外共逍遙。地僻煙霞古,秋新水木清。移花常帶蝶,種柳為留鶯。共醉瓊飴酒,曾分玉糝羹。正憐形問影,卻向鏡中行。憶別契已闊,重來樂不支。連床花底雨,投轄柳邊池。我輩喜長在,外人那得知。樓頭龍氣合,五色正紛披。拄頰山如畫,分題筆有花。文曾誇隱鵠,珠已握靈蛇。樹密秋光媚,臺高月色賒。不須問蓬島,大藥在鄰家。花徑緣溪轉,柴門傍竹開。疏渠澆菡萏,選石護榔梅。酒態吹風去,詩情逐雨來。落花閒不掃,恐損石欄苔。同游惟鹿豕,引興有林泉。片語皆黃絹,幽懷重楚綿。時來問字客,日損賣文錢。地主真千古,前身在輞川。瓦盤青?軟,石鼎紫茸香。竹翠攢朝靄,荷風借夕涼。食蘋文鹿伏,在藻錦鱗藏。最喜開林處,旗峰獨郁蒼。凌波舟作屋,處陸屋乘池。石齒響?角,花須絓接?。為尋許道士,不問蔡家兒。努力共幽討,時時杖履隨。破雨山啼鳥,登臺衣濕云。卯酲仍命酒,泥飲亦論文。花暈露初泫,岸痕潮已分。美人貽雜佩,蘭蕙日繽紛。良會既不偶,清歡當若何。君雖一不少,我亦百非多。醉舞月留影,詠歸山答歌。買鄰今已就,得酒便相過。
崖黑篷先掩,江昏酒未沽。
見鐙船影并,聞雨客心孤。
此境偏長安,吾行出畏途。
明朝盼晴霽,宿鳥暗相呼。
亂撒鵝黃拂曉晴,
天涯多少故人情。
游船空逐輕陰轉,
半屬春風半屬鶯。
思鄉不可得,悵望倚高樓。
一道黃河水,羞隨白發流。
云霾失故渡,波惡斷行舟。
隔岸聞漁唱,蕭蕭起暮愁。
閶闔朦朧積霜霰,
玉宇瓊樓看不見。
人間冷淡作中秋,
酒徒敗興詩客倦。
金風只解吹雨來,
不肯掃開云一片。
嫦娥飛上第幾天?
良宵卻閉廣寒殿。
仙桂森森千丈高,
豈是妖蟆可吞咽?
九重高絕事難知,
霧里瞻天眼空眩。
霓裳曲調長寂然,
蟾蒐何曾暫時見。
安得仙客與梯空,
直到月宮游一遍。
讀書雖所樂,
置之固亦佳。
燒香袖手坐,
自足紓幽懷。
我生本從人,
豈愿終不諧。
其如定命何,
生死一茆齋。
九折寧為險,
驅車萬疊深。
虎泉拋石眼,
鳥路入云心。
日冷林長夕,
風驕壑易陰。
商山名利道,
奔擲到如今。
云凈天空。
苔階露坐,夜色溶溶。
一扇微涼,一輪明月,一樹疏桐。
安排肥瘦纖秾。
費老手、傳神特工。
紙上豐姿,畫中態度,誰個真容。
巍巍元蓋天,巖穴閟仙宅。別戶穿虛明,層輝蕩空碧。神鼓振玉音,丹崖落瓊液。深通潛龍井,外障隔凡石。緬懷元同翁,于焉此棲息。華陽與林屋,隧道從所適。我來茲山中,偶值肥遁跡。靈草未易逢,翩翩飛鼠白。
宋室遺民畫稿傳,
紫莖綠葉帶秋煙。
瀟湘香草錢塘恨,
無限悲愁到筆顛。
七佛前引,
維摩后隨。
但知逐隊隨邪,
腳跟何曾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