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月 題繪秋圖
秋之為氣,有千變萬化,人怎描得。不道寥寥數筆里,竟把精神傳出。
冷月無聲,寒煙有影,攝起秋魂魄。此中清景,算來只我能識。
樓上一帶湘簾,湘簾不卷,樓下湘波白。不盡寒流去渺渺,倒浸銀河無色。
桐樹中間,芭蕉側畔,添座湖山石。綠窗休閉,待儂一夢飛入。
秋之為氣,有千變萬化,人怎描得。不道寥寥數筆里,竟把精神傳出。
冷月無聲,寒煙有影,攝起秋魂魄。此中清景,算來只我能識。
樓上一帶湘簾,湘簾不卷,樓下湘波白。不盡寒流去渺渺,倒浸銀河無色。
桐樹中間,芭蕉側畔,添座湖山石。綠窗休閉,待儂一夢飛入。
秋氣變化萬千,人難以描繪。沒想到寥寥幾筆,竟將秋的精神傳達出來。冷月悄然無聲,寒煙有影,捕捉到了秋的魂魄。這其中的清幽之景,想來只有我能領會。樓上垂著湘簾,湘簾未卷,樓下湘江波光粼粼。無盡的寒流向遠方流去,倒映著銀河,讓銀河也失去了光彩。在桐樹和芭蕉旁,添了一座湖山石。綠窗不要關閉,等我在夢中飛入這秋景之中。
秋之為氣:出自宋玉《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指秋天的氣象、氛圍。
不道:沒想到。
湘簾:用湘妃竹做的簾子。
儂:我,吳地方言。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從詞中可推測,詞人看到繪秋圖后有感而發。當時或許處于秋季,詞人內心寧靜,對秋景有著獨特的感悟,因而寫下此詞表達對秋景的喜愛。
這首詞主旨是贊美繪秋圖對秋景精神的精準描繪。其特點是意境清幽,情感細膩。在文學上展現了詞人對秋景的獨特審美和高超的文字表現力。
鳥啼殘雨適平皋,魚逐輕波趁小舠。獨愛大堤楊柳樹,又牽春意上柔條。
茅山歲歲摘先春,礞石霏霏磨作塵。玄露十分和得細,紫云千片制來新。頰車味載能消渴,鼻觀香傳即咽津。若得清風生兩腋,便從羽節訪群真。
一溪流水漾晴沙,行出孤村月未斜。在世由來都是客,此身何必更尋家。向人報喜枝頭鵲,與眾爭嫌屋角鴉。眼底休論兇吉事,且看田叟種桑麻。
澗道雙飛百尺泉,行觴邀客此流連。仙蹤一去無消息,千載空傳葛稚川。
湖州老丈久已矣,近來墨竹誇二李。紛紛后學爭奪真,畫竹豈能知竹意。奎章學士丹丘生,力能與丈相抗衡。長縑大楮縱揮掃,高堂六月驚秋聲。人傳學士手有竹,我知學士瑯玕腹。去年長歌下溪谷,見我忘形笑淇澳。我為愛竹足不閒,十年走遍江南山。今日披圖見新畫,乃知愛竹亦如我。何當置我于其下,竹冠草衣相對坐,坐嘯清風過長夏。
徐舍宗生善治印,為余治印取篤信。邇來奏刀出天然,一印鑿成大地震。攬夕樓頭煥朱顏,宛如同在村原徑。濛濛春雨賞茅屋,耕煙犁雨蓑笠映。愛農乃有原上吟,尊農方刻愛農詠。農校之人喜吾詩,此印能使詩價振。朱紅映墨墨光腴,白痕零雨農心潤。阡陌縈帶秧針淺,春泥陷蹄牛緩進。牛之淳樸如老農,牛后人如牛之勁。我曾牽牛犁芋壟,老農喜我有誠性。原上學耕煙雨親,回城仍覺鋤犁并。君知我心鐫此景,浮名薄譽皆可擯。捧君此印三稽首,畦邊硯邊情無盡。
結苑依菌山,焚香候芝蓋。真靈幸憫我,冠佩時來會。
托名庾公何區區,天造地設非關渠。
我昔寺中游,題詩在東壁。三年不見僧,見之頭半白。
志扶顛隮,身陷網羅。先憂特為此心多。氣吞天際長虹勢,手障人間東逝波。樓上秦曲,軍前楚歌。英雄羽客總消磨。惟有忠靈永不散,與君攜手吊湘娥。
七年三到楚江邊,阻上衡山信鮮緣。此去便為歸老計,不知重到是何年。
地獄天堂說未真,恒恒賢哲幾多人。玲瓏妙口今安在,三尺泥中不復聞。
玉柄蟠蛟螭,隱見前朝字。逍遙七百言,花照瓦棺寺。
筆端江浪貯云煙,愛汝新詩字字傳。為報客懷無一事,日憑花鳥喚春眠。
經幄儒臣侍,文華帝命申。九霄懸日月,諸老下星辰。飲德嘗新酒,稽謀綴舊人。無刑心故在,首白愧冠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