頌古十九首 其十八
□世如來一口吞,
故山深靜月黃昏。
光分頂后千門曉,
坐看春回入燒痕。
□世如來一口吞,
故山深靜月黃昏。
光分頂后千門曉,
坐看春回入燒痕。
如來一口吞盡世間萬法,故山幽深寧靜,月色籠罩黃昏。佛頂圓光分出,千門萬戶迎來破曉;靜坐觀春回大地,生機融入燒后痕跡。
如來:佛教對佛陀的尊稱,意為'如實而來';'□世':原文字缺失,或為'蓋世'等詞,指世間萬物;
故山:故鄉之山,或指修行所在的山;
頂后:佛頂圓光之后,喻指佛法光明;
燒痕:火燒后的痕跡,此處象征舊去新生的自然規律。
《頌古十九首》為禪宗頌古類詩作,多通過詩偈闡釋公案或禪理。此首或作于宋代禪風盛行時期,作者以詩喻禪,借自然景象與佛理意象,表達對佛法圓融、生機流轉的悟解,符合禪宗'即事而真'的思維特點。
全詩以禪意觀照自然,前兩句寫靜(如來吞世、故山月昏),后兩句寫動(光分曉、春入痕),靜中見動,動中顯靜,體現佛法'理事圓融'的核心思想,語言簡淡而意蘊深遠。
凄絕瓊樓待旦人,獨持鸞鏡感霜痕。誰憐銅輦秋衾夢,終作銀臺晝炬身。千丈浪,萬重云,要將黃海賭乾坤。當年橫笛高歌意,贏得詞仙話苦辛。
采秀擷群芳,爭儲百藥良。太醫初薦艾,庶草驗蕃昌。
斷腸曾有峽,漂神曾有灘。如何此經行,使我憂萬端。江闊風浪急,逆上舟行艱。況茲饒瘴癘,云水昏漫漫。故鄉渺何許,身落千萬山。不聞鄉土音,惟見鴂舌蠻。王事苦未竣,我行何時還。感念少游語,悒郁不可刪。
代邸基元命,唐侯福萬邦。五云深紫鳳,九地轉銀江。白玉形容冊,蒼煙扈從幢。由來閶闔路,望絕帝瞳雙。
十五盧家女,歌喉繞畫梁。西鄰窺宋玉,東壁住王昌。畫態真真似,詩才盼盼長。玲瓏聲窈窕,靜婉質輕揚。月下紅妝麗,風前翠袖狂。玉卮含國色,金盒貯天漿。解佩逢交甫,更衣逐李郎。終須募摩勒,致汝郁金堂。
碧綠草縈堤,紅藍花滿溪。愿君常踐蹋,莫使暗萋萋。
誰謂花庵陋,徒為見者嗤。此中勝廣廈,人自不能知。
仁皇下詔急求賢,糠秕當時偶在前。兩榜復科新大比,三人聯事舊同年。關山道路尋常夢,臺閣風云尺五天。但使得材今勝昔,吾儕寧復嘆華顛。
漢家都邑,歷綿綿延祚,增崇榮富。千古繁華猶眼見,看取班張詞賦。太液鴛鸞,昭陽鳷鵲,蘭麝熏香霧。君恩如日,照臨知在何處。窗下軋軋鳴機,杼霜柚雪,裂下齊紈素。團扇裁成明月樣,搖動涼風披拂。玉宇塵清,金莖露重,黃葉飄宮樹。紫毫斑管,定書當日佳句。
人生有窮達,不系才不才。造物所付與,圣賢不能回。君看孔孟氏,遇世何如哉。豈其有不如,王驩與桓魋。以茲自忖度,所遭已踰涯。前瞻固不反,后顧又可咍。同時第進士,或未離蒿萊。歸來亦云幸,瀟散月下杯。山池芰荷過,野岸芙蓉開。幅巾一筇竹,適可眠秋厓。
百篇詩已露玄關,欲免驚愚理亦難。招得使君來帳下,不應饒舌坐豐干。
前年游小石,小石之下江悠悠。今年游小石,江水只似前年流。江流日夜流不息,石根水齧成沙礫。主家銀瓶三尺高,長向江邊宴賓客。江邊云木藏華構,主人不歸春鎖晝。開門掃地借鋪筵,舞影出闌驚雉雊。一春天氣今日佳,城中千人萬人來。步陣飄紅香散霧,撲面不去飛塵埃。移樽更就江流飲,酒光五色沙如錦。懸崖欲落未落處,挽客更坐毛發凜。青天龍掛東海門,颶風忽來天晝昏。白波如山潑山鼻,坐恐此地為江吞。金支翠旗光閃灑,冉冉靈胥騎白馬。我欲招之招不來,大鯨噓紅射盞斝。此景向來良不侔,丈夫跌絕婦女愁。手中橫竹孤鳳叫,日腳迸落蘼蕪洲。眼空高興不可遏,割肉大啖湯沃雪。風休月出浪復止,小娃強歌聲不悅。我言小石天下無,眾客相顧皆胡盧。說東洛,談西湖,我請謝客客莫誣。西湖白鶴去不返,東洛看花生已晚。
閻浮世界生龍象,奮迅憑淩勢本雄。下視蒼蒼應一笑,人天何限可憐蟲。
微涼生殿閣,習習滿皇都。試問吾民慍,南風為解無。
鼠須注硯寫流觴,一入書林久復藏。二十八行經進字,回頭不比在塵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