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山人孫一元 其一
游蹤奇譎避秦馀,行到苕溪好卜居。
未免妻如何□肉,可無女與蔡邕書。
知兵不借風云氣,曉事空馳日月車。
用世人言王景略,一瓢伴我老樵漁。
游蹤奇譎避秦馀,行到苕溪好卜居。
未免妻如何□肉,可無女與蔡邕書。
知兵不借風云氣,曉事空馳日月車。
用世人言王景略,一瓢伴我老樵漁。
行蹤奇特如避秦的隱士,行至苕溪選擇在此定居。雖有妻室卻如何像□肉般相伴?可曾有女兒傳遞如蔡邕贈書的溫情?知曉兵法卻不借助風云氣勢,明曉世事卻空對日月流逝。世人說他可用如王景略,卻只愿持一瓢與我相伴,終老于漁樵生活。
避秦馀:指避亂隱居的人,典出《桃花源記》中避秦亂的隱者。
苕溪:水名,在今浙江湖州一帶,為孫一元隱居之地。
蔡邕書:蔡邕曾以數車書籍贈予王粲,此處或指文人之間的書信往來或才學傳承。
王景略:即王猛,十六國前秦丞相,有經世之才,此處借指有治世能力的人。
一瓢:典出《論語·雍也》“一簞食一瓢飲”,代指安貧樂道的隱逸生活。
孫一元為明代隱士,號太白山人,本秦人,后隱居苕溪,與文人交游。此詩或作于作者與孫一元交往期間,通過描述其行跡與才略,展現其隱逸風范。
全詩圍繞孫一元的隱逸生活展開,既贊其才略(如“知兵”“曉事”),又頌其淡泊(“一瓢伴老”),突出其超脫世俗的隱士形象,是明代隱逸詩的典型之作。
樓北樓南青不斷,晴空總是春容。先來無處問郎蹤。那堪風不定,雨盡一窗紅。初恨水中徒捉月,而今水月俱空。謾將雨意伴云濃。臨風千點淚,不到浙江東。
過雨天街月色新,樓臺燈火照陽春。盍簪賴有諸公子,總是東風得意人。
郁蒸夏將半,暑氣扇飛閣。驟雨滿空來,當軒卷羅幕。度云開夕霽,宇宙何清廓。明月流素光,輕風換炎鑠。孤鸞傷對影,寶瑟悲別鶴。君子去不還,遙心欲何托。金菊延清霜,玉壺多美酒。良人猶不歸,芳菲豈常有。不惜芳菲歇,但傷別離久。含情罷斟酌,凝怨對窗牖。霽雪舒長野,寒云半幽谷。嚴風振枯條,猿啼抱冰木。所嗟游宦子,少小荷天祿。前程未云至,悽愴對車仆。歲寒成詠歌,日暮棲林樸。不憚行險道,空悲年運促。
黑云冥冥來海東,翻盆急雨吹狂風。驚雷走電晝還夜,傾墻頹屋家幾空。峻湍崔巍捲平地,陰煙上下俄鴻濛。更深誰為乞鄰火,坐聽瀑布心忡忡。
君詞為壽。絕妙孫辛婦。但恨杯無露添酒。空等待梅花久。喜君白首還玄。人間合信天緣。如此相從至老,我亦何倦馀年。
古宜緣重,善根深種,志士心堅。感吾門洪教廣開緣。共談論功圓。中宵不寐,云朋高會,參透玄玄。向五千文內契忘筌。見自己神仙。
學舍如舟擁半氈,每從談笑共蟬聯。床頭酒熟陶元亮,驢背詩成孟浩然。煙抺松根山列畫,雨添沙觜水鳴弦。歸來兄弟俱無恙,不用看云白日眠。莫遣吳霜侵二毛,官資遲見著青袍。祠成徽國名垂遠,詩到宣城格愈高。月轉野花香寂寂,雨籠溪樹響騷騷。扁舟明日南陵道,玉尺魚肥水半篙。
貂帽金鞲綠褲襦,騎童自狎小氈車。黃金博得歌姬笑,卻笑先生夜讀書。
聞說高人意已消,非坡誰解識參寥。何年共賦浮花雪,一棹清溪兩岸苕。
曉望泰山云,暮飲烏江水。云水寄萍蹤,何日歸根處。
城南麥浪翻云黃,兩岐結秀南風涼。城西禾稻爛如雪,異畝同穎登西場。一年見此兩奇絕,潤州何幸天開祥。有熊太守政卓異,化行千里無流亡。使者停車喜豐稔,田父擊壤歌循良。江南前歲驚水蝗,西土今年憂旱荒。吾君勤民屢昃食,誰乘五馬懸銀章。乃知此境不易得,嘉禾瑞麥交穰穰。薦新可以入大廟,一膳仍堪歸尚方。在古諸侯見唐叔,漢二千石推漁陽。熊君應說偶然耳,北面稽首稱天王。薦書不久到闕下,咸美一日騰班行。進官賜帛修故事,湛恩異數來黃堂。郡志有圖史有筆,名與東流江水長。
幾番魂夢高臺,初程小駐閒游步。鷓鴣影里,此時猶記,悲懷曾賦。目極清江,煙痕頓惹,新愁無數。嘆匆匆題罷,吳鉤空置,當年事、成今古。空說氣吞如虎,漫還教、侶鷗盟鷺。英雄氣短,問誰能療,佳人遲暮。北望長安,云深雨膩,千山迷霧。供心香一蕊,騷魂喚醒,共先生語。
諸公盡說為官好,君獨胡為掛冠早。朝上中臺脫繡衣,暮入南山臥煙草。圣朝耳目寄所司,青天尺五安云梯。布衣承詔起江右,飛雨隨車到浙西。文采已為當途重,何乃抱才不終用。徒步愁聞驄馬嘶,舊名還與沙鷗共。自從子陵歸江湖,清風高節何代無。相逢莫問諫大夫,黃冠草服我自娛。英雄出處不論命,笑指南山空捷徑。鶴舞猿啼山月高,酒熟魚肥溪雨溟。君今所得良已多,功名富貴將奈何。憑誰寄書與周愷,歸來好共釣煙波。
湖上仙山有林屋,兩峰青浸湖波綠。居人繞舍多田園,盡栽橘柚無他木。于中吳君季子后,逍遙野服迂襟袖。養高自號木奴主,深處數椽勞結構。亂葉繁枝影交錯,黃柑子熟霜初落。藏脩自得巴邛趣,適意不減商山樂。我思斯人誰與擬,托跡應同古君子。洞庭春色醉陶然,幽鳥一聲呼不起。
久別相看慰所思,送君惟有淚臨歧。黃沙莽莽無窮意,不為尊前感別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