蒔蘭一首
湘累鞙佩南邦媚,
天女襟期絕世薌。
藝植便應彌九畹,
孰知苓藿與詹糖。
湘累鞙佩南邦媚,
天女襟期絕世薌。
藝植便應彌九畹,
孰知苓藿與詹糖。
屈原佩戴玉飾讓南國更顯嫵媚,仙女的志趣如蘭散發絕世清香。種植蘭花就應遍布廣闊土地,誰能真正懂得它與普通香草的差異。
湘累:指屈原,因投湘水而死,故稱'湘累'。
鞙(xuān)佩:指佩戴的玉飾,鞙意為佩玉下垂的樣子。
南邦:南國,南方地區。
天女:仙女,此處借指蘭花的高雅。
襟期:胸懷、志趣。
薌(xiāng):同'香',香氣。
藝植:種植。
九畹(wǎn):古代面積單位,屈原《離騷》有'余既滋蘭之九畹兮',此處代指廣闊的種植地。
苓藿(líng huò):兩種普通香草,苓為甘草,藿為豆葉。
詹糖:一種香木,樹脂可制香料,此處泛指普通香物。
此詩當為詩人種植蘭花時所作。古人常以蘭喻君子,結合'九畹'等《離騷》意象,推測詩人或受屈原影響,借蒔蘭之事抒發對高潔品格的追求,暗含對世俗之人不識蘭之珍貴的感慨。
全詩圍繞'蒔蘭'展開,以典故與對比手法突出蘭的高雅,既贊美其超凡香氣,又借種植規模強調其價值,最終通過'孰知'一問,表達對蘭之品格不被理解的遺憾,是一首托物言志的佳作。
澄湖如練不可唾,一葉忽教琉璃破。森然寒碧浸毛發,偃仰明月照高臥。出手芙蓉三尺強,亭亭濯秀誰能涴。鸂鶒鵁鶄了無猜,宛晚花間自鳴和。隔岸燈火爛秋星,飛光搖綠如椀大。笑語閑閑不知晚,灘橫水激雙槳挫。了知此樂千載無,火速追摹聊自賀。
四海一流覽,為樂遽何央。經傳有因依,大雅未淪亡。知名自前代,騁翰各專場。微音可通靈,新辭協宮商。綺麗漫星陳,江河郁縱橫。豈不多苦心,世士竟茫茫。中原二三子,春秋足翱翔。離別致倉卒,千載不相當。
日日向西風,蟬語猶難已。明月出前山,漫過山塘水。攜酒坐塘沿,擪笛秋聲細。不識野山禽,入夢都幾里。
棲身丹壑總忘歸,水閣頻登趣不稀。雨腳斜侵耕叟笠,苔花青匝定僧衣。山馀積雪寒猶壯,巖墮流星曉更飛。卜筑何當居此地,玉堂金馬任相違。
浪上蒼穹,云匍遠水,一島橫臥千秋。嘆予后子,來覓杜陵舟。細記瘡痍滿目,籠老袖、泛作萍浮。又因甚、游人指笑,來往錦帆游?休休。江作路,風云開合,誰記前洲?看舊淚滂沱,化了輕鷗。只有無知野荻,還空在、替古人愁。咄且去,江山尚好,我亦未衰頭。
南康校官致仕日,北堂夫人長壽身。一百歲后又七歲,千萬人中無幾人。王母蛾眉曾不老,諸孫鶴發但重新。桐川之水東到海,海上桃花樹樹春。
北風卷頑云,陰晴安可卜。海月出漸高,獨照南窗竹。
昔向遼東郡,長歌覓管寧。此行無贈策,故事有談經。豆實登朱荔,虹光照紫萍。龜山文物在,未用嘆凋零。
闔閭楊柳幾春風,山遠臺高望眼空。麋鹿不來人亦去,鷓鴣啼處是吳宮。
不見王孫今九春,新詞麗曲爽心神。只言風月平分破,卻是江湖一散人。
寒梅白如飯,咽之凈腸腑。誰如金粟來,能游香積土。
擬筑揚雄宅一區,碧雞坊外且成居。湖江君尚作浮宅,風雨我當無敝廬。平日夢游嗟路遠,新涼見面恰秋馀。便須載酒相從去,要識平生未見書。
自慚非佛亦非仙,也宿丹崖綠樹巔。曉汲衣翻草頭露,午炊灶起木皮煙。日離滄海三竿遠,天厭烏紗五尺連。蝢覺眼前無俗物,片云飛過鳥爭喧。
一種佳名兩字猜,蜜脾融液臘中開。雪花不敢迷真色,風格都緣不是梅。長垂月帔別天階,剪作金鐘應律灰。世上語言無入處,好從天上覓詩來。
明珠出大海,豫章擢清云。宗臣開國功,王佐難其群。公朝日舉士,愚者甘不聞。披褐玩明時,騁翰流華芬。分適中自諧,知己俟其真。磬折難為容,彈冠各有人。誰令君獨往,踟躕失要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