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年八兄讀唐書感事 其三
行在傳聞賦《子虛》,游河巡洛此爻閭。
廟謀未定遷都議,天使猶勞諭蜀書。
七校星霜遼海衛(wèi),九衢花柳島人居。
誰知薦寢櫻桃熟,空盼清塵豹尾車。
行在傳聞賦《子虛》,游河巡洛此爻閭。
廟謀未定遷都議,天使猶勞諭蜀書。
七校星霜遼海衛(wèi),九衢花柳島人居。
誰知薦寢櫻桃熟,空盼清塵豹尾車。
行都傳聞有人寫下如《子虛賦》般的文章,帝王巡游河洛之地的消息傳到民間。朝廷尚未確定遷都的大計,使者仍在辛勞地傳遞安撫的文書。邊疆的軍隊在遼海衛(wèi)歷經多年歲月,都城的繁華街道上居住著來自海島的百姓。誰能想到宗廟薦新的櫻桃已熟,卻只能空自期盼帝王車駕的到來。
行在:皇帝臨時駐蹕的地方。
《子虛》:司馬相如《子虛賦》,此處代指文人的文章或朝廷文告。
游河巡洛:帝王巡游黃河、洛水一帶,代指帝王出行。
爻閭(yáo lǘ):閭里,民間。
廟謀:朝廷的謀劃決策。
天使:朝廷派遣的使者。
諭蜀書:司馬相如《諭巴蜀檄》,此處指安撫地方的文書。
七校:漢代禁軍名稱,泛指軍隊。
星霜:歲月,代指時間流逝。
遼海衛(wèi):遼東沿海的衛(wèi)所,代指邊疆要地。
九衢(qú):四通八達的街道,指都城繁華處。
島人:可能指來自海島的居民,或代指外來人口。
薦寢:將時新物品進獻于宗廟。
豹尾車:帝王車駕,因車后懸豹尾裝飾得名。
此詩為作者讀《唐書》后感事而作,可能關聯(lián)唐代歷史上的遷都爭議(如中唐曾有遷都之議)、邊疆防御(遼海衛(wèi)借指唐代邊疆駐軍)及都城人口結構變化(九衢島人居反映外來人口涌入)。詩中通過歷史映照現(xiàn)實,表達對國家局勢的關注。
全詩圍繞“讀唐書感事”展開,以遷都爭議、邊疆戍守、都城變遷等為線索,借唐代史事暗喻現(xiàn)實,既展現(xiàn)了對朝廷決策的關切,也流露出對國家穩(wěn)定的期盼,是一首融合歷史與現(xiàn)實的感懷之作。
東風力軟落花輕,一曲離歌客未行。載酒滿船還載月,坐聽啼鳥溧陽城。
淮東兒女十四三,掘菜條桑學養(yǎng)蠶。春氣熏人濃似酒,不曾飲去也須酣。
不畫乘鸞女,應憐素質新。霜機驚落早,風麈尚揮頻。席上曾歌怨,窗間或掩顰。何如為君子,遠路障埃塵。
舊好應無厭,新知亦已歡。銜杯遲月上,揮麈惜燈殘。世態(tài)閒堪見,浮蹤拙自安。所欣東壁影,時近夜光寒。
平生喜求友,結托盡名士。英游非不多,落落鮮知己。夫君文章伯,問學富經史。大器須晚成,至寶不輕市。相逢吳會間,論議發(fā)蒙鄙。未會神先交,遽別情曷已。蕭條歲云徂,飛雪遍千里。江寒蟄魚龍,路遠積煙水。離異未足嗟,合并寧可擬。獨懷同門朋,為我謝屠子。
街鼓無聲更漏咽,不知殘夜如何。玉繩歷落耿銀河。鵲驚穿暗樹,露墜滴寒莎。夢里相逢還共說,五湖煙水漁蓑。鏡中綠發(fā)漸無多。淚如霜后葉,摵摵下庭柯。
君處春光妾處秋,離心百尺峻如樓。儂身福命生來薄,注祿單分萬斛愁。
春來游未遍湖山,已是風光一半殘。細把劉郎詩讀后,鶯花雖好不須看。
人謂滄洲不可即,我尋滄洲來咫尺。黃堂太守住滄洲,指示丹青得真跡。持將半幅入京師,一片寒云墮瑤席。春風吹花花欲然,夜雨漲溪溪更碧。扣船渡口問漁郎,沽酒山中醉木客。萬卷書藏鄴侯家,一區(qū)地儗楊子宅。紫芝赤箭滿地生,甘泉香霧和云滴。沙堤日暮踏殘紅,石室月明坐虛白。回觀宦海何渺漫,每念蒼生思救恤。陸渾迢遞輞川荒,眷此滄洲竟成癖。
枝噤昏鴉,煙沈金鴨,凍笳凄斷譙門。霰珠飄瓦,霜風砭骨,暮天低壓重云。晚來寒意驟,慣驚散、璿閨夢痕。臉霞紅褪,螺鬟翠減,銜恨倚籠熏。憑省念、官梅春事爛,奈打窗斜雨,催送黃昏。淚花偷飏,孤歡細憶,那時寶鈿同分。撩人情緒惡,幾愁損、眉山怨顰。天南天北,金錢暗擲禁斷魂。
江草何多思,冬青尚滿洲。誰能驚鵩鳥,作賦為沙鷗。
欲歇還休卻又飛,芙蓉葉底戀秋厓。自知翅粉渾銷盡,羞近尊前舞女衣。
曾信南來畢此生,漸忘叵測北歸程。十年過足林泉癮,千里相酬猿鶴盟。道眼早卑名利夢,詩心可解苦辛情。而今重論回城事,思緒如瀾總不平。
濟上風煙汶上田,計程幾日到燕然。午來一覺江南夢,只在青山綠水前。
棟宇依稀接廣寒,通宵月色好相看。人閒塵土無來處,天上神仙正倚欄。子晉吹簫秋引鳳,常娥飛佩夜乘鸞。興來擬借清光便,碧海三山振羽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