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十三首 其五
雪峰山中解夏
三門開放兩邊
去底觀音勢至
來底文殊普賢
雪峰山中解夏
三門開放兩邊
去底觀音勢至
來底文殊普賢
在雪峰山中結束夏安居,寺院三門向兩側敞開。離去的是觀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到來的是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
解夏:佛教術語,指夏季結夏安居期滿,解除禁足,僧眾互陳過失以懺悔清凈,又稱'自恣'。
三門:寺院大門,因設三門洞(象征空、無相、無作三解脫門)得名,此處指山門。
觀音勢至:觀音菩薩(大慈)與大勢至菩薩(智慧光普照),同為阿彌陀佛脅侍,稱'西方三圣'。
文殊普賢:文殊菩薩(智慧)與普賢菩薩(大行),同為釋迦牟尼佛脅侍,稱'華嚴三圣'。
此偈出自宋代禪宗偈頌集,反映南宋禪林生活。解夏是禪宗重要法事,詩中雪峰山(今福建寧德)為禪修勝地。作者或借山門開放、圣眾往來之景,開示學人放下執著,體悟佛法圓融之境。
詩以解夏場景為引,借菩薩往來意象,傳遞'法界平等、動靜一如'的禪理。語言質樸,用典自然,既是禪院生活記錄,也是禪理的生動闡釋,體現宋代禪宗偈頌'即事而真'的特色。
十載南州徐孺子,幾回梁月夢魂新。因君忽得雙魚信,一日真逢兩故人。
壙漭孤標黛色開,百盤天外俯嵩臺。江清日抱雙龍出,峽迥云驅萬馬來。倚檻風煙看北極,傍檐星斗望中臺。衣冠勝會千年事,何客重當作賦才。
上歷軒皇鳳,初潛建邸龍。系隆元藝祖,付托大高宗。幸學重鳴蹕,明禋九奠琮。未酬恢復志,遺恨隘疆封。授受唐虞盛,羹墻極繼承。誠身唯業業,子道每烝烝。寰海雙親養,通喪上圣能。獨高惟孝德,萬古仰徽稱。
兩葉雖為贈,交情永未因。同心何處恨,梔子最關人。
進士名無忝,秋官譽更多。專城膺寵擢,五馬動鳴珂。圣主勤宵旰,斯民賴撫摩。循良稱漢吏,青史久難磨。
霸業繁華事已空,江山如舊畫圖中。仙城日月留秦照,珠海云霞憶漢風。漁艇棹歌歸柳綠,野田煙景葬桃紅。美人千古香魂在,粉膩隨花出渚東。
朱樓臨大道,畫戟列高門。問是誰人第,疏封兩國尊。任俠若孟公,養士擬平原。客趿明珠履,宰胹封熊蹯。長兒尚公主,中子守名藩。睥睨仇讎報,誅求鄉里怨。一朝被流放,不得窺田園。富貴如浮云,飄散豈常存。階有蒿萊長,門無車馬喧。鵂鹠鳴廢井,鼯鼠上頹垣。豪華易凋歇,往事那可論。空馀乞墦者,猶是俠王孫。
中途不意見銀山,富麗驚誇一瞬間。待得飛車凌絕頂,眼空無物不如還。
不須辛苦學神仙,九轉功成亦偶然。但向閨門躬孝行,會須白日上青天。
浙江亭下水如苔,曲幾閒窗面面開。山勢不移天闕在,潮頭偏逐海門來。梅從和靖祠前見,柳繞蘇公堤上栽。知是國初全盛日,滿城絲竹沸樓臺。
長夏碧巖好,蕭蕭千竹林??瓷桨孜蒽o,息駕古藤陰。震澤驚波在,洞庭歸鳥深。楚臣新去國,漫有卜居吟。
叵道盧溝風景異。中華建國含深意。遍地烽煙連寇起。迷濛里。將士浴血凌云志。一曲怨歌聲萬里。妖氛未掃歸無計。笳鼓聲聲收失地。揚正義。橫刀直折扶桑轡。
延福池臺荊棘深,上皇無復更登臨。寂寥崇觀當年事,愁絕關河萬里心。
出郭已十里,晨炊猶未煙。浮云濟陽樹,殘雪歡陰田。蔓雜鉤衣轉,坡深隱幔偏。那能怨行役,馬首正茫然。
青草湖邊半潭戶,水落架茅湖上住??蛠眙谱庵?,系舟便是當門樹。問客何來去何處,湖水茫茫不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