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公濟求泰定山房十詩 其六 盡山亭
蟻封于何險,
醯雞豈必嗤。
須彌一目了,
亭中大然之。
蟻封于何險,
醯雞豈必嗤。
須彌一目了,
亭中大然之。
螞蟻堆的土堆有什么險要?甕中的蠛蠓何必嘲笑?須彌山一眼就能看盡,在盡山亭中對此深表認同。
蟻封:螞蟻筑的土堆,比喻微小的事物。
醯(xī)雞:蠛蠓,一種小飛蟲,常生于醋或酒中,此處指見識短淺者。典出《莊子·田子方》。
嗤(chī):嘲笑。
須彌:佛教經典中的神山,象征宏大之物。
了:看盡,明了。
然之:認為正確,認同。
此詩為宋代詩人應友人邵公濟所求,為其泰定山房十處景觀題詩中的第六首,聚焦‘盡山亭’而作。詩中通過對微小與宏大事物的對比,突出山亭視野開闊的特點。
全詩以‘蟻封’‘醯雞’喻微小局限,以‘須彌’喻宏大境界,借盡山亭‘一目了’的視角,強調突破認知局限、洞見天地的哲理,語言簡練,用典自然,體現對高遠眼界的推崇。
高坐談經響法鐘,又看拂麈問吳葑。懶殘煨芋迎寒月,古德歸藤伴老松。弟子教成香作雨,維摩健去舌無鋒。楓林已訂重相訪,花路禪關莫便封。
萬家蔥郁太湖濱,佳氣吳閶疋練新。過眼千鐘懸鸛雀,傷心高閣畫麒麟。天空落木蕭蕭下,歲暮長空淅淅頻。有客覽圖愁獨立,因君回首淚沾巾。
卷簾危坐似枯株,微雨群峰半有無。山墓鳥啼寒食近,人家花落暮煙孤。病辭美酒空佳節,老憶東風識故吾。為問鄰春馀幾許,嫩黃一寸長園蔬。
行行西崦西,暝色蒼然入。蕓蕓各歸根,我亦坐內息。
靈湫注目一時同,絕頂孤攀似發蒙。歷歷蝸廬迷遠近,依依蟻垤抱西東。穹青一色秋無價,積水千尋日耀空。振袂無言聊引望,海天云盡見飛鴻。
一晴山與水爭奇,莫道春殘賞約遲。正得落紅飛絮后,松風蘿月澹相宜。
過雨灘聲,訝床底、昨宵怒雷。朝暉里,雙鸞翠羽,忽傍窗開。闖戶一翁攜杖問,誰同蕩頂采芝回。有褰云、玉女正梳妝,臨鏡臺。盤一線,碧崔巍。對朵朵,玉玫瑰。負樂天舊約,重九深杯。遼鶴方驚寒后語,昆池莫問劫馀灰。有龍門、雁蕩好平分,歸去來。
欲識清泠五類先,源頭一脈自涓涓。滿除潢潦皆因雨,混濁泥沙不見天。正本當令民絕訟,溯流還許酒稱玄。誰知谷永賢孫子,心在皇羲太古前。
清曉無車一仆隨,南山行遍北山來。日長搭得回船去,薄暮涌金門尚開。
真心徑寸,括太極分瑞,玄黃交結。造化中間消息圣,日月虎龍羅列。釜下紅光,勤交文武,進退依時節。烹成金蕊,密攢丹體冰潔。沖和國里人安,天根默契,沉靜真如悅。珠鑒晶光牛斗射,耿耿清輝霜雪。萬劫云收,多生塵斂,心法渾雙滅。無言可說,慨然脫底明徹。
片逐銀蟾落醉觥。
此山青可愛,巖嶂繞云松。暫息野中駕,彌耽塵外蹤。石橋今古在,香客往來逢。落日谷風起,依稀聞瞑鐘。
兩間王氣此諸公,萬古香名祀一宮。人代綱常元未墜,侯邦章典故應崇。冠裳列宿輝光動,朝世滄桑運劫空。二百里來瞻廟貌,不堪庭木起秋風。
漢庭秉鉞重嫖姚,上將輕裘不擁貂。鈴閣已清南國紀,雕弓欲射浙江潮。樓船雪霽飛雙纜,健馬煙寒駐六橋。遙憶旌麾移鎮日,西泠月照鐵花袍。
說大脫空,荷擔佛祖。七八圓全,不成三五。村歌社舞可憐生,引得兒孫弄泥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