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陳忠甫同鎮繼正琇德清如序四詩僧過顯恩精舍見訪
木榻世情疏,燕陽偶卜居。
道林邀法社,玄度愛僧廬。
吏隱兼持律,家貧不廢書。
清言吾意愜,步屧更何如。
木榻世情疏,燕陽偶卜居。
道林邀法社,玄度愛僧廬。
吏隱兼持律,家貧不廢書。
清言吾意愜,步屧更何如。
木榻簡樸,與世俗人情疏遠;在燕陽之地,偶然選擇了這居所。道林般的高僧邀請法社相聚,玄度似的雅士喜愛僧舍清幽。身為官吏而隱居,同時持守佛律;家境雖貧,卻未曾荒廢讀書。清談令我心滿意足,若再漫步而行,又該是怎樣的愜意?
木榻:簡陋的木床,代指簡樸的居所。
世情疏:與世俗人情疏遠。
卜居:選擇居住的地方。
道林:借指東晉高僧支道林,此處代指來訪的詩僧。
法社:佛教徒結社修行的團體。
玄度:借指東晉名士許詢(字玄度),此處代指來訪的文人雅士。
吏隱:官吏隱居,指作者雖有官職卻過著近似隱居的生活。
持律:遵守佛教戒律。
步屧(xiè):穿著木屐行走,代指漫步。
此詩或創作于夏日,作者與陳忠甫及鎮繼、正琇、德清、如序四位詩僧相聚于顯恩精舍時。詩中反映了作者作為官吏卻傾向隱居的生活狀態,以及與僧人文士交往的雅事,體現了當時文人對佛道文化的親近。
全詩通過描繪夏日與詩僧友人相聚顯恩精舍的場景,展現了作者吏隱生活的閑適與精神追求。詩中融合了對簡樸居所的滿足、對佛道文化的親近,以及清談交游的愉悅,語言質樸而意境清幽,是一首典型的文人雅集之作。
前年別,城之隈,今年別,江之滸。
黃鵠高騫野驚翔,蒼龍晝立瘦蛟舞。
沙洲煙草綠茫茫,棕笠泥鞋九日雨。
歐長卿,李云田,偕子同來送別船。
別船日暮芙蓉老,滿酹清酤問秋昊。
相逢意氣感須眉,二子不言子更悲。
昨日上書不見收,低頭幕府終何為。
聞君杖策向長安,水落桑乾木葉寒。
黃金誰薦中涓馬,易水空憐壯士冠。
君不見郎官湖上李白游,至今魂魄尚堪留。
又不見蓬荊深沒楚王臺,陰雨啾啾鬼夜哀。
登祝融,望吳越。
我欲扶筇鼓柁,上八萬之天臺,探千年之禹穴。
安能俯仰隨世網,犧牛文身入廟遭羈紲。
絺绤生涼意,肩輿緩緩游。連林梨棗綴枝頭。幾處背陰籬落、掛牽牛。
遠岫云初斂,斜陽雨乍收。牧蹤樵徑細尋求。昨夜驟添溪水、繞村流。
晨書暝寫遍縑緗,
點染丹鉛亦擅場。
識取毫端吹欲活,
畫叉乞與返生香。
然眉火發費籌量,燕雀嬉嬉尚處堂。十客趨承秦謬丑,半閑荒宴賈平章。吾曹富貴安如素,家國興亡聽彼蒼。記否勝朝經寇亂,鐵箍沉痛腦流漿。
閭閻凋瘵未全蘇,袞袞諸公識也無。曲部新翻阮圓海,勾闌爭祀管夷吾。銅駝會見埋荒草,絳蠟含情瀉淚珠。當事何翻心暇豫,春燈影里斗摴蒲。
萬眾昏昏著夢魔,國奢示儉語云何。金炊玉饌千家產,峻宇雕墻五子歌。大眼胡雛終我笑,昧心官府怯誰訶。局中只辨腰纏飽,敝化澆風孰管他。
花天酒地廣場開,會見群商載寶來。在昔居民安井里,于今官府起樓臺。鸞刀縷切朝傳膳,蠟燭千行夜舉杯。醉死夢生人不醒,旁觀何用淚盈腮。
坐鎮清朝獨殷然,閑徵故事數前賢。
用才同踐鈞衡地,稟氣終分大小年。
威鳳本池思泛泳,仙查舊路望回旋。
猶憐綺季深山里,唯有松風與石田。
帝里星為客,王正日是人。晴浮雙闕迥,暖向百花新。
共渴金莖露,先邀玉殿春。俸錢雖未乞,尊酒莫辭頻。
儤直渾多暇,開尊已數回。春光逢七日,佳氣接三臺。
歌罷花垂露,詩成月上臺。不因金鑰永,那得玉山頹。
素魄經秋分外明,桂枝濃傍蕊淵清。
人寰散影千山白,愁絕村村砧杵鳴。
不是銀河隱半輪,滿天散彩絕埃塵。
幽懷想得如羅隱,耿耿相看似故人。
幾年不到巳公齋,
客里明知未定家。
生滅無邊方共語,
滿山春雨落松花。
人人自有光明在,
看時不見暗昏昏。
這個豈不是光明,
一一聞見分明。
雨后泥深馬費鞭,看來遵陸豈如船。
人行灘過無多水,雁帶云飛不盡天。
束擔侵晨離故縣,算程明日至臨川。
長安鐘鼓何時聽,東望猶爭路一千。
從君起版筑,論學圣人前。四海仰高風,亹亹二十年。
一念慰慈顏,屢疏辭細旃。孝動皇情允,多子徒留連。
浩浩江漢流,蒼蒼匡盧煙。行行望城闕,悠悠歸園田。
慈親在高堂,稚子繞膝邊。已悟靜者心,不復窺陳編。
室中地不掃,壁上琴無弦。請問唐虞理,浮云同漠然。
當關劇郡是南雄,太守心將靜者同。
黃綬上頭紆相度,朱幡前面引宗風。
樓吞煙雨層陰積,嶺吐梅花五處通。
獨策疲驢向山寺,乘騅郊路思無窮。
暗風慘慘入林壑,噴霧藏煙日色薄。
危坡直下二十里,云水陰寒氣參錯。
驀地如雷吼一聲,行客軟戰不能行。
公然白晝?人食,負嵎咆哮誰敢攖。
居人惶怖路人苦,傳聞共道山有虎。
我來經過問居民,爾縣誰歟實守土。
人惡害人當即除,虎惡比人定何如。
居民答言縣官好,政簡刑清民不擾。
朝朝驅虎北渡河,山中猛虎還更多。
圣君英略凜橫秋,
十萬偏師奉睿謀。
一日已聞三奏捷,
版圖行見復神州。
疑怪和風卻暮寒,華堂賓主正酣歡。
人間高會真難偶,身外浮名豈足干。
綠蟻泛杯春可吸,紅英近燭夜宜看。
梁塵莫逐歌聲轉,只恐紛紛撲醉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