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仙海
慘綠年華著白身,
王孫寶玦黯風塵。
多情天地偏生劫,
無定文章最誤人。
作達但謀千日醉,
傭書難救一家貧。
不求仙佛求逃世,
何處桃源許問津。
慘綠年華著白身,
王孫寶玦黯風塵。
多情天地偏生劫,
無定文章最誤人。
作達但謀千日醉,
傭書難救一家貧。
不求仙佛求逃世,
何處桃源許問津。
青春年少卻身著白衣未入仕途,貴族子弟的玉佩也在風塵中黯淡無光。多情的天地偏偏降下災禍,變幻不定的文章最是耽誤人。追求放達只圖千日沉醉,替人抄書也難以解救一家貧困。不求仙佛只求解脫塵世,哪里的桃花源允許我去探尋。
慘綠年華:指青年時期,典出唐趙璘《因話錄》,原指風度翩翩的青年。
白身:未取得功名的平民,古代未入仕者穿白衣。
寶玦(jué):玉制環形佩飾,有缺口,象征決絕或祥瑞。
劫:佛教用語,指災難、劫數,此處指命運中的災禍。
作達:放達,不拘禮法,指以曠達態度對待世事。
傭書:受雇為人抄書,代指清苦的謀生方式。
桃源:代指陶淵明《桃花源記》中與世隔絕的理想避世之地。
問津:原指問路,此處指尋找、探尋。
此詩約作于作者青年或中年困頓時期。彼時作者未入仕途,生計清苦,面對命運無常與現實壓力,借贈友人仙海之機,傾訴內心的迷茫與尋求解脫之念。
全詩以沉郁筆觸書寫困頓境遇,通過‘白身’‘傭書’等現實場景與‘桃源’理想的對比,展現了作者對命運無常的無奈與避世求解脫的矛盾心理。語言凝練,情感真摯,具有較強的現實感染力。
荒荒大野兼天遠,渾渾長河與海通。云暗春城榆莢雨,浪翻沙岸鯉魚風。簡書上計千艘集,玉帛來朝九域同。獻納愿陪青瑣議,衰遲已是白頭翁。
帝皇盛烈,教孝謹民常。嚴父位明堂。管絲金石含天韻,籩豆薦芬芳。肅然音響靈來下,容與動祥光。四方內外交欣喜,飲福萬年觴。
風逗湘簾雪絮飛,池痕雨過曲塵肥。揚州十里春猶在,細柳營深解鐵衣。
秋到三山呈瑞氣,斑斑繡虎文章。早分桂殿一枝香。婉謀參幕府,華署等朝行。駕月姮娥來獻壽,勝如昨夜輝光。十分滿勸紫霞觴。年年花萼宴,相約侍君王。
波斯手里捻生鐵,把作希奇無價珍。識破分文元不直,寒光笑袞浪花新。
東鄰有美質,雜佩何繽紛。明眸輝朝日,絕代少其倫。結縭為君婦,婉孌日偕親。風波起閨闥,中道成荊榛。君為東流水,妾若西路塵。東西各相背,信誓何由聞。紅顏會當歇,豈不懷苦辛。愿君企高節,賤妾寧復云。
投竿緬平湖,興與云水俱。直鉤豈無取,所志不在魚。荷蓧者誰子,得匪商賢徒。偶來坐磐石,共諒希夷初。
天地方收肅殺功,菊枝傾倒不成叢。碎金狼藉不堪摘,圖得人知色是空。
三士從公歸,浩然志已諧。嗟余哭窮途,命也與時乖。落日慘關樹,凄風生庭槐。杖藜空徙倚,抱此難吐懷。
溪上青山三百疊,快馬輕衫來一抹。倚山修竹有人家,橫道清泉知我渴。芒鞋竹杖自輕軟,蒲薦松床亦香滑。夜深風露滿中庭,惟見孤螢自開闔。
人言日中有黑子,太白白晝吐光芒。毒熱十日果不解,脆嫩勞促紛死亡。老夫日出趨行在,雨汗說書能安詳。小樓床榻皆炙手,閉戶獨坐真探湯。冰如羊脂瓜翡翠,意表難釋同渴羌。或稱竹篷可避暑,我謂掩郁終非良。昨宵視天起殘夜,風從何來徐褰裳。銀河西流斗北掛,海氣倒瀉傾肌涼。飄然仙去不可執,瑤池瓊闕生肝腸。揮手濁世便輕舉,耿耿微月猶相望。
文武聲光秉憲多,離歌頻自頌中和。鱸鄉不復知魚嗜,蓬徑時聞有鶴過。京雉五云看日近,關榆千障似星羅。慨慷欲繡平原否,聞道裝中只五紽。
山河壯麗雄三楚,人物風流憶二蘇。自古必爭形勝地,當年曾屈霸王圖。呂梁東下波濤險,芒碭西來島嶼孤。試上黃樓酹明月,百金取酒未為迂。
抗俗支塵力不任,故園歸臥遂初心。近山障霧還疑遠,淺水涵天卻訝深。有幸鷗盟君與我,無情鶴發古猶今。年來酷愛香山老,都把悠悠付醉吟。
眾山圍繞橫塘路。中庵正向中間住。花木四時開。沙鷗日日來。門前車馬駐。不得中庵趣。下馬問中庵。庵中睡正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