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閱歌 其一
漁陽上谷護神京,統制京軍大將營。
櫜鞬豈但三千士,甲盾今稱百萬兵。
身作長城惟一劍,氣雄強虜請長纓。
寧論六郡良家子,不數三河俠少名。
漁陽上谷護神京,統制京軍大將營。
櫜鞬豈但三千士,甲盾今稱百萬兵。
身作長城惟一劍,氣雄強虜請長纓。
寧論六郡良家子,不數三河俠少名。
漁陽和上谷地區守護著神圣的京城,大將統領著京軍的營地。軍中攜帶弓箭的何止三千將士,如今披甲持盾的號稱有百萬雄兵。將領自身如同一把利劍,是國家的長城,氣勢雄偉,有向強敵請戰的豪情。不必說六郡的良家子弟,也不用提三河的俠義少年。
漁陽上谷:古代地名,在今北京、河北一帶,是軍事要地。
統制:統領。
櫜鞬(gāo jiàn):藏箭和弓的器具,這里指代將士。
甲盾:鎧甲和盾牌,代指士兵。
請長纓:出自《漢書·終軍傳》,指主動請求殺敵立功。
六郡良家子:指隴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六郡的世家子弟,漢代多以其為兵。
三河俠少:三河指河東、河內、河南,俠少指俠義少年。
具體創作時間和詳細背景較難確切知曉,但從詩中可推測是在國家重視軍事防御、京城守衛之時。可能當時邊疆存在一定威脅,朝廷加強京軍建設,詩人看到強大的軍隊有感而發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贊美京軍的強大和將領的英勇。其特點是氣勢豪邁,通過意象和用典展現出軍隊的威武。在文學史上雖可能不太知名,但生動反映了當時的軍事狀況和人們的愛國情懷。
仙觀在云端,相思星斗寒。
常憐呼鶴易,卻恨見君難。
石罅青蛇濕,風榸白菌干。
終期花月下,壇上聽君彈。
貌古似蒼鶴,心清如鼎湖。
仍聞得新義,便欲注陰符。
點化金常有,閑行影漸無。
杳兮中便是,應不食菖蒲。
相訪多沖雨,由來德有鄰。
卷簾繁暑退,濕樹一蟬新。
道在誰為主,吾衰自有因。
只應江海上,還作狎鷗人。
文行成身事,從知貴得仁。
歸來還寂寞,何以慰交親。
芳草色似動,胡桃花又新。
昌朝有知己,好作諫垣臣。
沃州那不住,一別許多時。
幾度懷君夜,相逢出夢遲。
瓶擔千丈瀑,偈是七言詩。
若向羅浮去,伊余亦愿隨。
帝念梓州民,年年戰伐頻。山川無草木,烽火沒煙塵。
政亂皆因亂,安人必藉仁。皇天開白日,殷鼎輟誠臣。
一日離君側,千官送渭濱。酒傾紅琥珀,馬控白騏驎。
渥澤番番降,壺漿處處陳。旌幢山色濕,邛僰鳥啼新。
帟幕還名儉,良醫始姓秦。軍雄城似岳,地變物含春。
白必侵雙鬢,清應誡四鄰。吾皇重命相,更合是何人。
白頭為遠客,常憶白云間。
只覺老轉老,不知閑是閑。
花含宜細雨,室冷是深山。
唯有霜臺客,依依是往還。
通宵復連夕,其狀只如傾。
卻遣思山者,忽然嫌水聲。
好花飄草盡,古壁欲云生。
不奈天難問,迢迢遠客情。
王室今如毀,仍聞喪我師。古容圖得否,內院去無疑。岳鬼月中哭,松龕雪次隳。直須文五色,始可立高碑。
鄴衛松杉外,芝蘭季孟間。盡希重詔出,只待六龍還。不疾成千古,令焚動四山。感恩終有淚,遙寄水潺潺。
師稟盡名卿,孤峰老稱情。若游三點外,爭把七賢平。苦霧埋空室,啼猿有咽聲。今朝益惆悵,曾沐下床迎。
藤屨兼閩竹,吟行一水傍。
樹涼蟬不少,溪斷路多荒。
燒岳陰風起,田家濁酒香。
登高吟更苦,微月出蒼茫。
太宗羅俊彥,桂玉比光輝。
難得終須得,言歸始是歸。
風帆天際吼,金鶚月中飛。
五府如交辟,魚書莫便稀。
焚香祝海靈,開眼夢中行。
得達即便是,無生可作輕。
流黃山火著,碇石索雷鳴。
想到夷王禮,還為上寺迎。
心枯衲亦枯,歸岳揭空盂。
七貴留不住,孤云出更孤。
燒灰猶湯足,雪片似黏須。
他日如相覓,還應道到吳。
造化太茫茫,端居紫石房。
心遺無句句,頂處有霜霜。
白鹿眠枯葉,清泉灑毳囊。
寄言疑未決,須道雪溪旁。
離亂生涯盡,依劉是見機。
從來吟太苦,不得力還稀。
路入閩山熟,江浮瘴雨肥。
何須折楊柳,相送已依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