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利侍者持炳和尚語至疏山請校入版乃作偈送之謁序于徐大資
曹溪大士出現世,誰其侍者道人利。
雷轟電激槌拂間,涓滴無遺水傳器。
而今底事難覆藏,蓋是火后莖茅長。
未言字字負此老,且要浩浩流諸方。
最初有個譊訛處,遍示知音著何語。
東山有語人未知,請問東湖老居士。
曹溪大士出現世,誰其侍者道人利。
雷轟電激槌拂間,涓滴無遺水傳器。
而今底事難覆藏,蓋是火后莖茅長。
未言字字負此老,且要浩浩流諸方。
最初有個譊訛處,遍示知音著何語。
東山有語人未知,請問東湖老居士。
曹溪的禪宗祖師出現在世間,誰是他的侍者呢,是利侍者。在禪法的棒喝之間如雷轟電激般迅猛,禪法的精髓毫無遺漏地傳承,就像水從一個容器倒入另一個容器。如今有些事情難以再隱藏,就像火災后莖茅生長起來。先不說每一個字是否對得起這位前輩,只希望禪法能浩浩蕩蕩地流傳到各方。最初有個容易出錯的地方,向知音們展示該用什么話語呢。東山有一些話語人們還不知道,請問問東湖的老居士吧。
曹溪大士:指禪宗六祖慧能,曹溪是慧能說法之地。
侍者:寺院中伺候長老的僧人。
槌拂:禪宗說法時用的器具,這里指代禪法的傳授。
涓滴無遺水傳器:比喻禪法的傳承毫無遺漏。
譊訛:錯誤、差錯。
老居士:指徐大資,文中的東湖老居士。
此詩創作背景可能與當時禪宗的發展和傳承有關。在禪宗的發展過程中,禪法的傳承需要準確無誤地記錄和傳播。利侍者持炳和尚的話語來請校入版,作者作此偈表達對禪法傳承的看法和期望。當時禪宗在社會上有一定的影響力,不同的禪門流派之間也存在交流和探討。
這首詩圍繞禪法傳承展開,強調禪法傳承要準確且廣泛流傳。詩中對禪法傳承中的問題進行了思考,體現了作者對禪宗發展的關注。在文學史上,它反映了當時禪宗文化的特點和人們對禪法傳承的重視。
判姓分銜,縱五尺、二分寬窄。雕鏤出,一行細字,堪陪玉尺。左右分陳監試案,收藏不到司衡席。認經房、卷面印分明,存稽核。
天人界,鴻溝畫、云霄路,函關隔。發軍符,好風吹送,幾行飛翮。半喜猶爭文字命,終身已注師生籍。抱遺珠、借慰老儒心,嗟何益。
愛此白石梁,
況對橋上月。
攜手素心人,
而于此中別。
歸來明月還照我,
光濕瑤階露華墮。
疏鐘不鳴偶回顧,
嚴城層層巳深鎖。
行行共吾侄,誦詩出城郭。
白日皎青天,風光勝于昨。
嶺外更峰巒,村邊總花萼。
擾擾行路人,誰識予心樂。
文星當席倍精芒,
笑語同人玉漏長。
明鏡豈因疲屢照,
濁醪且復暫相將。
聯翩幸自偕仙禁,
摸索居然有夜光。
若個云霄堪榜樣,
今時好為作津梁。
影到東溟青不了,
天來南極迥無前。
百年意緒長依寺,
一路歌聲欲徹天。
紫翠對云迷古洞,
風光隨馬舞吟鞭。
約君大石樓前月,
對景無詩只醉眠。
鐵壁銀山,一箭穿過。
潦倒趙州,口能招禍。
簫韶豈不美,爰居終自悲。
俛仰魯城上,驚顧不能怡。
伊昔舜廷內,鳴鳳為來儀。
和聲詎中變,眾聽邈難齊。
澆淳懸異代,聰昧未殊施。
咄嗟播鼗武,永乏滄海歸。
大哉公冶長,
縲紲非所恥。
獨恨白發多,
無人妻伊子。
采花莫掣葉,掣葉傷蓮根。
食子莫棄心,味苦生意存。
束筍投來,展素冊、分行羅布。指星宿,三垣列舍,各依躔度。面貌難猜鬷蔑丑,姓名那識顏標誤。待揩摩、老眼認參軍,如遮霧。
白圭玷,青蠅污、兼金屑,黃沙淤。自披尋,斜斜整整,蟲魚夾注。愛者兼存題品字,棄之還載瑕疵句。比文昌、祿籍更分明,堪憑據。
春尋古寺幽,相與話前脩。
名豈寒山得,詩曾張繼留。
樓鐘虛夕照,橋影急河流。
尚怪石龍柱,拿云勢未休。
靚妝才罷粉痕新,
遞曉風回散玉塵。
若遣有情應悵望,
已兼殘雪又兼春。
日日是好日,
佛法世法盡周畢。
不須特地覓幽玄,
祇管缽盂兩度濕。
峽里千峰似堵墻,時時陰雨見羚羊。雙江吐納桃溪口,一水瀅洄蕉利鄉。潮到蒼梧咸味薄,春歸員屋石花香。鷓鴣知是多情者,日日催歸使斷腸。
棧道盤回出萬峰,千金鑿破幾芙蓉。心悲化石秦時女,淚灑啼猿漢代松。巖際海棠終歲見,林邊山翠有時逢。斜陽野戍休催泊,乘月思尋峽口鐘。
幽懷瀟灑惱紛爭,
盡日簾垂愛景清。
書畫堪依怡夙志,
米鹽無奈累浮生。
高人邀月金樽醉,
逸士臨風玉笛橫。
此福何年修得到,
永拋今昔不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