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 即事
窗里竹爐煙。窗外遙山。離騷香草注初完。鄰父尋梅攜酒到,掃石同看。
落日雁聲寒。木末霞丹。稚兒腰笛護牛還。先報阿翁新喜事,晚麥青攢。
窗里竹爐煙。窗外遙山。離騷香草注初完。鄰父尋梅攜酒到,掃石同看。
落日雁聲寒。木末霞丹。稚兒腰笛護牛還。先報阿翁新喜事,晚麥青攢。
窗內竹制的火爐升起裊裊輕煙,窗外可見遠處的山巒。剛完成《離騷》中香草的注釋,鄰家老翁尋梅歸來帶著酒來,掃凈石面一同觀賞。夕陽西下,雁鳴聲中透出寒意,樹梢上的晚霞如丹砂般紅艷。孩童腰掛短笛,看護著牛兒歸來,搶先告訴祖父新的好消息——晚麥已青青一片。
竹爐:竹制的火爐,常見于古代文人雅室。
離騷香草注:為屈原《離騷》中提及的香草(如蘭、芷等)作注釋,《離騷》常用香草象征高潔品格。
鄰父:鄰家老翁。
木末:樹梢。
腰笛:腰間掛著短笛。
阿翁:對祖父的稱呼。
青攢:形容麥苗青翠茂密,聚集生長。
此詞約創作于作者隱居或鄉間生活時期,通過捕捉日常閑適場景,反映了對平淡生活的熱愛與文人雅趣的交融。
全詞以“即事”為題,聚焦田園生活片段,融合文人注《騷》的雅致與鄉居生活的溫馨,語言質樸清新,情感真摯,展現了傳統田園詞中“雅”與“俗”的和諧統一。
尚書勝跡留千載,太守離思去十八。難得地主真可人,載酒問字石須伐。
終古雄圖剩劫灰,晉陽鎖鑰聳崔嵬。五更鼓角橫秋色,四塞河山屬霸才。路險直隨奔馬下,城高都傍亂峰開。從今袖有風云氣,曾到天門頂上來。
春今回首便天涯,留得芳英在物華。野色似云閒放犢,樹陰如幄暗巢鴉。金錢滿地空心草,紫綺漫郊苦菜花。試考方言助多識,欲傳名字入詩家。
秋欲晚,檐葉籬花相向爛。羅帳繡幃斜掩,透欞紅一線。早是欲歸歸懶,綠蕪堂下滿。說與芷蘭微嘆,夢長天不管。
中丞仗鉞在荊揚,重遣朱旗指朔方。人望乖厓長守蜀,帝知充國銳凌羌。先聲震疊凋鼙鼓,勝氣飄搖入太常。敬以一杯持遠餞,會逢多士給壺漿。秦中花鳥舊來那,比歲春風半入河。陛下宵衣西顧切,諸軍臥甲北征多。應知赤舄能分陜,不待樓船已伏波。慎勿輕馳太原卒,邊人久唱隴西歌。
我聞禪師,榮領天竺。山色湖光,爭輝奪日。佛法禪道,日月燈燭。眼放電光,機逾臂竹。說云門禪,如珠走盤。唱無生曲,鏗金戛玉。千眼洞明,萬機攢簇。佛祖并驅,水云疊足。掣顛掣狂,可記可錄。誑嚇閭閻,鼓蕩流俗。眉毛廝結,形影相逐。把手共行,孤峰獨宿。彼上人者,難繼高躅。因甚如此,為佗牽犁入市,騎牛上屋。七九從來八十三,六六何曾三十六。
不見適齋老,于今三四秋。弟兄登宦路,親黨駐行舟。老病無詩思,衰懷重別愁。外家門戶盛,勉力紹箕裘。外氏蒙恩厚,文昌獨我知。居慚酷似舅,喜有寧馨兒。遇事行方便,褆身謹護持。公馀定多暇,黃卷有馀師。蚤歲過秋浦,貪程不入關。君今參儉幕,時得上齊山。膚使資關決,賢侯伴宴閒。好音頻寄我,賴此一開顏。之子游何許,平州更玉州。山川稱勝絕,幕府信風流。翠巘寒逾秀,金蓮夜不收。天涯念鄉國,少上仲宣樓。見說荊門地,如門蔽楚荊。舊時為內郡,今日號邊城。但守平平策,毋求赫赫名。勉哉關決際,從此振家聲。
夢入煙蘿山,一攀云中駕。至今聞仙鐘,恍惚瑤臺下。
短棹沿溪入,煙村帶夕陽。山中春雨過,幾許藥苗長。
苦被鶯摧,頻招燕妒,乃許消停。伶俜瘦損,耐得到春深。挨遍風風雨雨,飄零處、有淚無聲。憑誰問、東皇去后,冷落重門。清露乞慈云,已負了、今生任委輕塵。斷腸草色,凄入一痕青。狼藉殘紅零亂,鵑聲里、偏又黃昏。傷心地,埋愁難覓,填恨難平。
津門月里步籬邊,仿佛當年問寢天。昨夜夢回離別處,子規啼斷一溪煙。
四壁圍德林,廿里平若掌。鐵色蝕土花,陶鑄一何廣。變態極千端,寒光淩萬象。玲瓏有鬼工,登頓騰異響。洞壑積層冰,草木猶能長。不因車馬遲,何由獨欣賞。
陽春有腳不得走,赤帝騎龍作歲首。蠻王笑擁金羊床,琉璃珊瑚琥珀光。真珠瓔珞垂兩襠,七月七日華筵張。腰銀弓,手金戟,橐駝飛來能啖客。
平地厭喧囂,虛齋上山足。蕭條遠城市,坡陀富林麓。簡書日填委,杖屨每幽獨。豈無山中士,高臥白茅屋。逢人默無語,長嘯響巖谷。此室庶可招,夜月相從宿。
銅鋪蝕月月不流,曉星對戶如凝眸。此時燈影薄于紙,金鴨爐中瑞煙死。東家西家蒙蝴蝶,孤客夜長聞落葉。何當反影入潭底,喚起老龍吟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