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別史友六首 其三
過淮讀二山賦,
舉世識三槐家。
熊魚等所欲者,
兕虎敢嘆非耶。
過淮讀二山賦,
舉世識三槐家。
熊魚等所欲者,
兕虎敢嘆非耶。
渡過淮河時品讀二山的賦作,天下人都知曉三槐世家的名望。熊掌與魚皆是心中所欲之物,面對兕虎般的困境怎敢嘆息說不是呢?
二山賦:具體所指待考,或為某兩位文人(號二山)的賦作,此處代指文雅之作。
三槐家:典出《宋史·王旦傳》,王祐曾手植三槐于庭,預言子孫必有為三公者,后其子王旦果為宰相,故“三槐家”代指名門望族。
熊魚:化用《孟子·告子上》“魚與熊掌不可得兼”典故,指兩者皆為珍視之物。
兕(sì)虎:犀牛與老虎,喻指險惡環境或艱難處境。
此詩為送別史姓友人而作,具體創作時間不詳。結合“三槐家”“過淮”等意象推測,史友或出身望族,此次出行需渡淮河,詩人以詩寄別,既贊其家世才學,亦勉其面對前路挑戰。
詩通過用典與意象組合,既肯定史友的名門背景與才學追求,又隱含對其即將面對困境的理解與鼓勵,語言含蓄而情感真摯,體現宋代送別詩重文化意蘊的特點。
霽滿江天,澄波搖空碧。投巢暮鴉還,穩現背郭,半林斜日。炊煙漸起茅屋角,墟畔有、四五牧童橫笛。此時堪動鄉里思,偏不見、玉郎顏色。想遷客。縈懷舊國。望山重嶺隔。甚處尋棲息。況遠邊、鋒鏑如交織。愁馬蹄摧,歸未得。但淚痕沾血,湘妃廟前,昭君墳側。因思少日趨梁益。共醉度艷冶,花開繞陌。杜鵑啼后,聞一院棠梨,風翻雨坼。驚心魄。至今行役。縱身在、忍佳景虛擲。
誓節攜孤幼,塵奩不復妝。夜機同婦織,曉隴課僮秧。甘旨期終養,哀榮畢后喪。前岡指陶墓,吊鶴重凄涼。
嗣皇思故老,趣詔侍筵經。駟馬空頻駕,高鴻本自冥。蒼生雖絕望,盛德愈流馨。出處俱全節,輝光并日星。
林梢乍過黃梅雨,湖面閑來白晝風。六月游人不知暑,恍驚身在水晶宮。
霜落秋山楓樹紅,茅檐直面列諸峰。上人竟日觀心坐,粥飯遙憑別寺鐘。
平時感慨寓詩中,怨恨春江起戰風。觸景生情今昔異,衰年不與壯年同。當茲春景正芳菲,世事茫茫無是非。閘北江灣早蹂躪,人民逃難苦愁眉。無事隱居山水隈,漁樵耕讀任徘徊。不知彈雨槍林下,怕看江邊劫后灰。滿江烽火滿心寒,惹我連朝春夢殘。聞道滬濱兵不解,戰區豈忍細查看。疾如行蟻上南柯,一發千軍起怒波。試馬柳營春正好,英雄用武莫蹉跎。花甲已周萬事墉,亂時最怕老年逢。驚聞劫火連三月,未臥常聞半夜鐘。何年得見太平時,外患頻來淚欲垂。內顧心傷生派別,愈多黨見愈難支。強吞弱肉理難論,風送蛟龍入海門。投筆從戎猶未晚,問君何故忍人侵。
百戰沙場碎鐵衣,城南已合數重圍。突營射殺呼延將,獨領殘兵千騎歸。從軍玉門道,逐虜金微山。笛奏梅花曲,刀開明月環。鼓聲鳴海上,兵氣擁云間。愿斬單于首,長驅靜鐵關。
我友半湖海,知心吾子文。君忙我已老,事事不如君。君生通貴家,我出寒素門。君披貂毛裘,我著犢鼻裈。戲綵君有母,列鼎共凊溫。我早失烏哺,空山悵白云。弱冠君有子,世科將襲芬。我子方垂髫,詩禮未有聞。凡此皆不如,官職不必論。
仙掌空思歸未能,焚香冥目對殘燈。豈知瑞雪千山合,空覺春寒半夜增。翳月素云埋粉堞,堆巢孤鶴下金繩。因思太守憂民切,吟對瓊枝喜不勝。
山坳獵火夜微明。閃繁星。沒深箐。霹靂驚飛,狐兔敢縱橫。一試健兒身手了,橫海去,剪長鯨。少年我亦志澄清。愧同盟。百無成。便欲從游,強起臂鞲鷹。衰鬢不如原上草,畬燒后,更能青。
慶寧雖首議,濮廟一何公。君子初無黨,賢臣惟盡忠。死生全大節,社稷倚元功。疾彼梁丘子,依違秪尚同。
兩岸喬松上冷煙,誅茅遠在亂峰前。居人不識新庵路,欲入山門尋細泉。
蔡君努力歷辛艱,不掃敵人誓不還。十九路軍最奮勇,肅清矮賊鎮河山。奮志沖鋒不顧身,死而不朽是精神。可憐閘北江灣骨,猶是春閨夢里人。連江炮火射云間,效力疆場不畏難。兩載家書難屢達,可憐久戰未歸還。
一曲清歌酒一觴,幅巾林下興何長。沙鷗似覺忘機久,時引新雛過短墻。
朝騎五花馬,謁帝出銀臺。秀色誰家子,云車珠箔開。金鞭遙指點,玉勒近遲回。夾轂相借問,疑從天上來。憐腸愁欲斷,斜日復相催。下車何輕盈,飄然似落梅。邀入青綺門,當歌共銜杯。銜杯映歌扇,似月云中見。相見不相親,不如不相見。相見情已深,未語可知心。胡為守空閨,孤眠愁錦衾。錦衾與羅幃,纏綿會有時。春風正澹蕩,暮雨來何遲?愿因三青鳥,更報長相思。光景不待人,須臾發成絲。當年失行樂,老去徒傷悲。持此道密意,無令曠佳期。相逢紅塵內,高揖黃金鞭。萬戶垂楊里,君家阿那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