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孤竹城樓
檻外波光靜不流,夕陽城郭萬家秋。
青莎斷岸人呼渡,黃葉西風客倚樓。
遼右山河千古壯,燕南烽火幾時休。
戎機無與書生事,惟愿群公借箸籌。
檻外波光靜不流,夕陽城郭萬家秋。
青莎斷岸人呼渡,黃葉西風客倚樓。
遼右山河千古壯,燕南烽火幾時休。
戎機無與書生事,惟愿群公借箸籌。
欄桿外的波光平靜不再流動,夕陽映照下城郭里萬戶人家一片秋意。青莎草覆蓋的斷岸邊有人呼喊著擺渡,黃葉在西風中翻飛,游子獨自倚著城樓。遼西的山河歷經千古依然壯麗,燕南的戰火卻不知何時才能停息。軍事機密本與書生無關,只希望各位重臣能積極謀劃良策。
檻(jiàn):欄桿。
青莎(shā):一種莎草,多生于河岸濕地。
遼右:遼西,古代地理方位以右為西,指今遼寧西部一帶。
燕南:燕地南部,約今河北中南部地區。
戎機:軍事機密、戰爭事務。
借箸籌:借用筷子代指謀劃,典出《史記·留侯世家》,比喻為解決問題出謀劃策。
孤竹城為古孤竹國故地,約在今河北盧龍一帶,地處燕遼交界。詩中‘遼右’‘燕南烽火’提示創作背景或為戰亂時期。詩人登樓望遠,見秋景蕭瑟、戰火未息,觸景生情寫下此詩,反映了亂世中文人對時局的關切。
此詩通過登孤竹城樓的所見所感,以秋景起興,由自然山河之壯轉向對戰爭的憂思,最終寄望于當政者謀劃止戰。全詩景中含情、情中有理,體現了古代文人‘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家國情懷,語言凝練,情感真摯。
漢江露冷,是誰將瑤瑟,彈向云中。一曲清泠聲漸杳,月高人在珠宮。暈額黃輕,涂腮粉艷,羅帶織青蔥。天香吹散,佩環猶自丁東。回首杜若汀洲,金鈿玉鏡,何日得相逢。獨立飄飄煙浪遠,襪塵羞濺春紅。渺渺予懷,迢迢良夜,三十六陂風。九疑何處,斷云飛度千峰。
見山標格本清真,酒興詩懷兩出塵。事外延緣方外士,閑中聯屬社中人。未須東海量深淺,且共南山迭主賓。青鳥忽傳王母降,獨將桃實薦公辰。
桑芽粒粒破春青,小葉迎風未展成。寒食歸寧紅袖女,外家紙上看蠶生。
孤鶩行藏忍獨飛,心期比翼屢相違。江頭一渚看蘭芷,卻又清霜著羽衣。
春雨溪頭長柳圍,游仙枕上賦黃鸝。誰知醉臥古藤下,卻是浮生夢里詩。
鄉望情何極,蕨薇長故山。拂塵看劍鍔,對月問刀環。父老歌風后,園陵望氣間。登臨隨杖屨,云水意同閒。
懷山巨浪擁孤篷,極目厓門浩渺中。卷土有因惟奪港,間關無望任回風。于今星影寒漁海,自昔潮光亂玉虹。八萬貔貅何所恨,白鷴猶紀宋時忠。
過爾林居僻,云霞一徑通。形驅百年內,心賞幾人同。日晚花房合,秋深燕壘空。物華閑玩久,不覺夕陽紅。
三梁澗本絕,千仞路猶通。即此神山內,銀牖映仙宮。鏡似臨峰月,流如飲澗虹。幽桂無斜影,深松有勁風。惟當遠人望,知在白云中。
妾飛兩槳入清溪,杏子春衫一色齊。欲采芙蓉詒女伴,何人寄到苧蘿西。
結束琴書悵索居,瀧江西去欲何如。方將京雒三陳策,且向河陽一曳裾。九月水邊逢旅雁,六都沙別見嘉魚。臨邛買酒堪留醉,莫漫狂歌學接輿。
經綸收卻不論功,樓閣新成碧倚空。讀罷黃庭時策杖,還從野老賦魚蟲。
梅花庾嶺外,別是一山川。那使民無訟,須知獄有冤。心常存正直,法不尚平反。于氏緣何事,陰功到子孫。
蘇小門前萬縷垂,白家園內兩三枝。聽歌看舞人何在,惟有東風展翠眉。
花頭垂雨重,朵朵濕云邊。日照寒英少,霜含苦蕊偏。秋深惟汝在,歲晏欲誰妍。野外還遲暮,相尋及雪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