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夢令 送別
落日酒初醒處。
對立三叉野路。
風色偃黃茅,山黑虎腥如雨。
無語。
無語。
手把青萍竟去。
落日酒初醒處。
對立三叉野路。
風色偃黃茅,山黑虎腥如雨。
無語。
無語。
手把青萍竟去。
在落日的余暉中,我剛從酒意里清醒過來;兩人相對站在荒野的三叉路口。風勢吹得枯黃的茅草倒伏,山色昏暗如墨,山間的虎嘯腥氣密集如雨。默默無語,默默無語,你手握青萍劍最終還是離我而去。
三叉野路:岔道縱橫的荒野小路。
偃(yǎn):倒伏,吹倒。
青萍:古代名劍,此處代指劍,或泛指隨身兵器。
虎腥:山間野獸的腥臊氣息,或形容虎嘯時帶起的腥風。
具體創作背景無明確記載,結合‘三叉野路’‘虎腥’等荒僻意象推測,或為作者于戰亂、漂泊時期,在人跡罕至之地送別友人時所作,反映當時行路艱難、離別凄苦的現實情境。
全詞以落日酒醒的場景切入,通過荒野岔路、風卷黃茅、山黑虎腥等蕭瑟意象,與‘無語’的沉默、握劍離去的動作,刻畫了送別時的悵惘與無奈,意境蒼涼,情感深沉,語言簡練而富有畫面感。
梅花耐寒白如玉,干涉春風紅更黃。若為司花示薄罰,到底不能磨滅香。
側席憂宗周,負痾頭岑岑。又傳衢梁盜,弄兵保山林。渴聞平虜詔,蟄戶跋雷音。欲舞恨袖短,諸君獨何心。
霜風連夜做冬晴。曉日千門。香葭暖透黃鐘管,正玉臺、彩筆書云。竹外南枝意早,數花開對清樽。香閨女伴笑輕盈。倦繡停針。花磚一線添紅景,看從今、迤邐新春。寒食相逢何處,百單五個黃昏。
南山射虎曾得名,壁上忽見令我驚。何物敢爾來戶庭,屢叱不動仍生獰。畫師前身是山靈,胸中有虎無丹青。老槲數筆平掃成,殺氣慘淡猛氣橫。頭顱半妥蹲孤城,怒尾倒插蟠霜旌。鐵須張磔疑有聲,赤吻瀝血猶帶腥。抱石欲臥伏欲騰,爪入石角瞠不瞑。寒電夾鏡騫兩睛,四座凜凜陰風生。威棱神采出典刑,邈齪乃是金天精。伊昔詩家杜少陵,酷愛賦馬并賦鷹。為憐神俊故屢稱,我今賦虎亦有徵。要得猛士建太平,坐令四海皆澄清。吁嗟擲筆還撫膺,世間道路多棘荊,倀鬼磨牙不可行。
病與西湖絕半年,一春長費買花錢。詩懷自笑多塵土,猶恐春陰咽管弦。
玉藕根移玉井高,感君分贈謝君勞。書生見慣秋江色,且向名園問碧桃。
永和筆陣在山陰,家法惟君悟最深。寓得梅花兼二妙,右軍風致廣平心。
王孫每招重詞賦,坐對山川秋欲暮。鴉背斜陽醉后天,馬頭涼雨歸時路。我去三關一寄情,今春又客太原城。積雪滿庭人不到,臥看說苑憶更生。
好是畫簾疏,不隔羅衫袖。人共春愁一例憑,熨得闌干瘦。鈿怨與釵情,沒個商量候。自檢空箱舊酒衫,折疊春痕透。
忽聞天末雁聲悲,況是尊前送客時。白發尚懷江海夢,青山空負薜蘿期。馬經劍閣晴虹斷,帆過巴川夜月遲。夔府城頭應吊古,寒云漠漠草離離。
邵武仆夫性質野,短衫禿袖身半赭。丈二長輿在肩膊,山路長驅疾如馬。每遇高坡即大呼,一呼一上誰復顧。眼中惟見是夷行,腳底何曾有險步。光澤西去八十里,清溪亂嚙故山趾。平明受直往西行,薄暮懷直見妻子。每日只受四十錢,受直不多心歡然。更有高堂受直者,錦衣緩帶白日眠。
蘇子瞻吃惠州飯,黃魯直度鬼門關。今日君行清淚落,他年勛業勒燕山。
黃香臥講肆,日蕪五畝園。兒誦聲九雛,未厭咽耳喧。古來避世士,或隱金馬門。云何北窗底,默默對幽諼。
浴日鯨波迥,含風鷲嶺孤。春洲足煙雨,客思渺平蕪。天影遙連海,山形盡入吳。復此弭蘭楫,因悲芳歲徂。
荊棘半低垂,幽禽祇自悲。可憐棲不穩,不似上林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