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夏五日獨游醉翁亭得詩四律留贈慧參和尚 其四
江湖隨處募金繒,笑我真成在舍僧。
投刺于人如托缽,結廬付爾好傳鐙。
名山半作招提院,法界宜參最上乘。
文字禪兼香火社,打包行腳漫相矜。
江湖隨處募金繒,笑我真成在舍僧。
投刺于人如托缽,結廬付爾好傳鐙。
名山半作招提院,法界宜參最上乘。
文字禪兼香火社,打包行腳漫相矜。
在江湖各處募集金銀絲帛,自嘲真像個居家修行的僧人。投遞名帖求人如同托缽化緣,建起草廬交付于你好好傳承佛法。名山大半已成了寺院,修行應參最上乘的佛法。文字禪與香火社并存,四處云游不必自夸。
金繒:黃金和絲織品,泛指財物。
在舍僧:居家修行的僧人,指未正式出家卻修佛者。
投刺:投遞名帖,古代拜訪時的禮儀。
托缽:僧人手持缽盂化緣。
傳鐙:即傳燈,比喻傳授佛法,取燈照暗破迷之意。
招提院:寺院,“招提”為梵語譯音,意為四方。
法界:佛教術語,指一切事物的現象及其本質。
最上乘:佛教指最高深的佛法境界。
文字禪:用文字闡釋佛理的禪法。
香火社:佛教中供佛拜神的結社組織。
打包行腳:僧人行腳游方,攜帶行李四處修行。
漫相矜:不必自夸、炫耀。
詩人于孟夏五日獨游醉翁亭時,與慧參和尚相交,故作此詩留贈。詩中反映詩人游歷期間與僧人的交往,以及對佛教修行的觀察與思考,創作背景或與當時文人參禪風氣相關。
此詩圍繞佛事活動展開,通過募化、傳法、參禪等細節,展現對佛法傳承的重視,融合文字禪與實踐修行,語言質樸自然,禪意濃厚,是詩人佛理感悟的生動體現。
秋窗夜涼鐙一粟,日南坊西數椽屋。
客心羈孤不可論,忽有故人書在門。
書詞悱惻紙黯慘,曾洗巨浪傾昆侖。
河關阻越兩年別,展翰披緘轉愁絕。
洪生倔強百不諳,只解故紙驅銀蟫。
自餐脫粟厚親養,儉歲襆被游江潭。
孫郎下筆妙心孔,百煉枯腸瀉真汞。
寄我新成《病婦詩》,不特才豪亦情種。
鶴籠鳳笯兩不聊,憐我塌翅為解嘲。
老親弱子感溫問,古意分明見方寸。
入世無妨醒是狂,謀生敢道貧非病。
燕山九月飛雪花,日日典衣歸酒家。
聞鐘偶一攬清鏡,面上薄已污塵沙。
插標賣賦愁絕倒,臣朔苦長時不飽。
織錦偏輸新樣工,論文每嘆清才少。
春風野火句全刪,今日長安住較難。
故人遲我作長句,須在匡山讀書處。
憶昨離帝都,一別遂如雨。
莊舄雖不病,亦作越人語。
茅屋終夜寒,單衣晝還暑。
荷葉未全蛀,桃花已微吐。
西湖蓮藕香,今也在何許。
郁郁深澗松,冬夏不改青。
濯濯江柳花,隨波化流萍。
羨彼五陵客,終朝宴芳腥。
三楚多秀士,皓首窮六經。
誰為尺一書,薦之升王廷。
達人?高義,立志不茍同。
長嘯六合表,傲睨一世中。
君看今日顏,不及昨日紅。
乘運各努力,揚休樹德風。
頹年儻相值,跨鶴蓬萊東。
澎湖天險不須城,剩有新城一角明。
百尺頹垣無姓氏,幾枝斷戟墮滄瀛。
賈帆葉葉灣前泊,戍鼓聲聲夜半鳴。
何處俞龍前跡在,欲尋暗澳不知名。
白頭檢討重游日,置酒僧寮春又歸。
六十年來朝士改,丁香成雪栝成圍。
紫翠峙金天,扶輿擅神秀。
百里望侵云,千峰陟如簇。
峻極逼中霄,煙村環半岫。
嘉卉通仙靈,文禽互翻雊。
噴玉落秋聲,云谷函晴繡。
迎旭接羅浮,嵌空恍靈鷲。
仙蹤未易逢,前修猶可覯。
豹霧隱巖阿,鴻猷揭宇宙。
至今山中人,依稀□□□。
延佇仰高風,松陰美清晝。
行盡孤山碧四圍,
春光和暖恰相宜。
微風披拂香來去,
正是群芳爛熳時。
唐宋人驚瘴癘天,天荒破又幾多年。嶺南總是同文地,海外兼通載寶船。獵盡鴆媒消毒種,潮逢龍媾采香涎。韓蘇遺跡應還在,摹向端溪硯上鐫。
地接扶桑日早烘,采珠人勝掘雷公。洋行領袖閩商占,苗洞山川象郡通。孔雀尾開金扇綠,巨蝦殼制寶鐙紅。海航往往風旋去,吹墜山頭一葉同。
結繩嗟已遠,書尺濟斯民。
汗竹功猶淺,香皮世益珍。
廉方能潔己,舒卷解隨人。
一自逢毛穎,交情日日親。
世事洞明皆學問,
人情練達即文章。
吳江煙月章江樹。幾片蒲帆同汝。
湘艇無端分處。分也無非楚。
云山北繞星沙路。知被情絲黏住。
拋卻一船風雨。盡我消磨去。
家業貧原憲,年齡老伏生。
但悲鸞獨舞,那羨雁能鳴。
釀酒秋常醉,驅牛夜亦耕。
此身當自貴,勿用作投瓊。
天高聽雖下,肅穆無所宣。
風雷昔垂誡,乃以彰圣賢。
后世重推測,數在固當然。
昭昭且不鑒,愚悃況戔戔。
古狂戇以直,勁矢脫剛弦。
進則蹈諸刃,退亦沈于淵。
知幾神可貴,徘徊瞻八埏。
清早披衣起,春深好事家。
非干眠警枕,自是惜名花。
培溉疏泉脈,攀翻帶露葩。
看常先曉蝶,來未散晨鴉。
風惡為臺避,晴烘著幕遮。
古人云晝短,莫待夕陽斜。
御柳宮鶯媚遠天,金簫玉管醉離筵。
青春佐郡名方起,彩筆題詩句可傳。
兩岸野花弦子國,五更新月楚人船。
黃州爾去應懷古,鐵戟消沈又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