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上官彥衡齋祠 其一
廊陛紛紛響佩環
半天星月曉班班
誤瞻宮闕星辰上
疑聽金絲闕里間
萬國祭祠嚴谷旦
百年文物盛賢關
奉常固不煩為最
太史徒知詠仰山
廊陛紛紛響佩環
半天星月曉班班
誤瞻宮闕星辰上
疑聽金絲闕里間
萬國祭祠嚴谷旦
百年文物盛賢關
奉常固不煩為最
太史徒知詠仰山
長廊臺階上,玉佩環佩之聲紛紛作響;半空中,星月在黎明時分斑斑明亮。誤以為抬頭望見宮殿高聳入星辰之上,仿佛聽到禮樂之音在闕里回蕩。天下萬國的祭祀在吉日嚴謹舉行,百年積累的禮樂典章在賢士匯聚之地興盛。奉常之職本就不必煩勞稱最,太史只能空自歌詠那高仰之山。
廊陛:長廊與臺階。
佩環:古代官員佩戴的玉飾,行走時相擊發聲。
班班:明亮、清晰的樣子。
宮闕:帝王的宮殿。
金絲:指琴瑟等弦樂器的聲音,代指禮樂。
闕里:孔子故里,代指禮樂文化興盛之地。
谷旦:吉祥的日子。
文物:禮樂典章制度。
賢關:賢士匯聚的場所。
奉常:官名,漢代稱太常,掌宗廟禮儀,此處泛指禮官。
太史:史官,掌記錄史事、天文歷法等。
仰山:高仰之山,喻指盛大的禮儀活動或崇高的地位。
此詩為作者與上官彥衡參與齋祠(祭祀前的齋戒與祭祀活動)后的唱和之作。宋代重視禮樂制度,祭祀活動作為禮儀文化的重要部分,常成為文人歌詠的對象。詩中通過描繪齋祠的盛大場景,反映了當時對傳統禮儀的重視。
詩歌以齋祠活動為背景,通過對祭祀場景的細膩描寫,展現了儀式的莊嚴與禮樂文化的興盛,表達了作者對傳統禮儀的推崇。語言典雅,手法多樣,是宋代唱和詩中反映禮制文化的典型之作。
春色照蘭宮,秦女坐窗中。柳葉來眉上,桃花落臉紅。 拂塵開扇匣,卷帳卻薰籠。衫薄偏憎日,裙輕更畏風。
光映妝樓月,花承歌扇風。欲妒梅將柳,故落早春中。
隔巷遙停幰,非復為來遲。只言更尚淺,未是渡河時。
重華人逸夏商前,奚取名巖紫洞巔。 深入才如窺寸管,仰瞻早已到中天。 仙田有跡閑芳草,韶樂無聲奇滴泉。 遐想溫薛游古昔,恍如瞻對聽虞弦。
前日是中秋。嬋娟為我留。畫圖間、主勸賓酬。忙處偷閑誰得侶,真意度,淡交游。薇省老參謀。三臺一舉頭。魯祥麟、憎重儒流。今歲彩衣還有伴,方袞袞,慶公侯。
移住還瀛洲。天槎去莫留。數歸期、已過中秋。上界群仙官府足,云不礙,水長流。酒令與詩籌。依然記舊游。倚斜陽、分付羈愁。應與鰲峰人共語,還不減,去年不。
冷淡根。小春時候,兩蕊三花。栽向西湖,移來東閣,一任安排。絕憐瘦影橫斜。但宜在、山巔水涯。花里平安,嶺頭孤秀,榮悴爭些。
一任孤舟正又斜,乾坤何路指生涯。 拋歲月,臥煙霞,在處江山便是家。
有一魚兮日溯洄,混虛包納信奇哉。 能變化,吐風雷,下線何曾釣得來。
平生竭力參時句,久矣冥搜見機杼。 豈惟蘊蓄徹遮欄,要使幽深盡呈露。 君今學詩叩妙理,頗已具眼識精粗。 他年陶冶融心神,好與造化開門戶。 讀之便感誰使然,若見其事在其處。 會須體物奪天機,便可分庭抗李杜。 風騷樂府久寂寞,但見坡谷正馳騖。 君才妙齡中科選,第恐此道非先務。 詩分九品吾所創,妄與正宗闢行路。 君今持此俗誰論,勿使群言生謗怒。
潔身自擁翠枝寒,遺得春魂寄素顏。 夜月曳光凝絕徑,晚風拋影入空關。 幾團白云能嬌膩,五色流蘇只等閑。 宛似戀香蝴蝶亂,綠陰深處不飛還。
禁苑韶年此日歸,東郊道上轉青旂。柳色梅芳何處所, 風前雪里覓芳菲。開冰池內魚新躍,剪彩花間燕始飛。 欲識王游布陽氣,為觀天藻競春暉。
別岸相逢何草草,扁舟兩岸垂楊。繡屏珠箔綺香囊。酒深歌拍緩,愁入翠眉長。 燕子歸來人去也,此時無奈昏黃。桃花應是我心腸。不禁微雨,流淚濕紅妝。
銅駝陌上新正后。第一風流除是柳。勾牽春事不如梅,斷送離人強似酒。東君有意偏撋就。慣得腰肢真個瘦。阿誰道你不思量,因甚眉頭長恁皺。
百尺清泉聲陸續。映瀟灑、碧梧翠竹。面千步回廊,重重簾幕,小枕欹寒玉。 試展鮫綃看畫軸。見一片、瀟湘凝綠。待玉漏穿花,銀河垂地,月上欄干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