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吳思道道人歸吳興二絕 其一
一去吳興十五年,
東歸父老幾人存。
惠山唯有錢夫子,
一寸閒田曉日暾。
一去吳興十五年,
東歸父老幾人存。
惠山唯有錢夫子,
一寸閒田曉日暾。
你離開吳興已有十五年,如今東歸故里,當年的父老鄉親還剩幾人?惠山一帶唯有錢夫子還在,他那一方空閑的田地正沐浴在清晨的暖陽中。
吳興:古地名,今浙江湖州一帶。
東歸:指向東回到吳興(或指吳思道歸鄉的方向)。
父老:指家鄉的長輩、故舊。
惠山:山名,位于今江蘇無錫西郊。
錢夫子:具體所指待考,或為詩人與吳思道在惠山的舊友。
暾(tūn):日光明亮的樣子。
此詩為送友人吳思道道人歸吳興而作。詩中‘一去吳興十五年’表明詩人或與吳思道曾有舊緣,此次歸鄉距上次已有十五年。時過境遷,故人多逝,唯余舊友,詩中暗含對時光流逝與人生聚散的感慨。
全詩以歸鄉視角,通過‘十五年’的時間縱深與‘幾人存’的現實對照,勾勒出故人凋零、舊友獨存的場景,既流露出對歲月的悵惘,又蘊含對舊誼的珍視,語言質樸而情感真摯。
短棹沖寒落日斜,征途回首一長嗟。誰云季子貂無恙,轉覺潘郎鬢有華。紫燕銜坭知舊壘,白楊飛絮定誰家。吳山越水無消息,渺渺疑乘博望槎。
蠅館先生心若灰,猶憐梅蘤傍墻栽。瀛洲快睹春風面,卻笑江南苦未開。
美人違去久,杳杳隔芙南。青鳥豈無信,白鵝空有潭。樽開三度醉,賦輟幾玄談。樹色秋光暮,臨風意每含。
物情競紛紜,至理自宜貫。達觀儻不融,居然見真贗。
問誰家、美醞得沾唇,頻過可淹留。有陶公辭組,陳王把卷,攜我登樓。左手《離騷》、腐史,右手酒盈甌。縱使長衰賤,也自風流。聞說易州酒味,擊筑悲歌處,絕勝南州。便釀方學得,種秫可曾收。笑生來、不諳凌雜,那一椿、家事上心頭。但知道,客來呼設,任婦為謀。
春色到人間,彩幡初戴。正好春盤細生菜。一般日月,只有仙家偏耐。雪霜從點鬢,朱顏在。溫詔鼎來,延英催對。鳳閣鸞臺看除拜。對衣裁穩,恰稱球紋新帶。個時方旋了、功名債。小閣倚秋空,下臨江渚。漠漠孤云未成雨。數聲新雁,回首杜陵何處。壯心空萬里,人誰許。黃閣紫樞,筑壇開府。莫怕功名欠人做。如今熟計,只有故鄉歸路。石帆山腳下,菱三畝。
抱病荒村望欲迷,駿奔無數獨雞棲。瞻言鼕鼓何時歇,好聽農郊雨一犁。
紅蓮攜贈碧蓮堂,一本雙葩頗異常。珍重承天脅尊者,聞風晨夕是清香。
夤緣過夏又經冬,難易當知好惡同。肚里饑瘡無聒擾,堂中生炭滿爐紅。挑灰弄火非相許,闊論高談定不容。疊足跏趺描不就,眼空煙景振宗風。
啾啾野田雀,丘隅遂成窠。夏日隴麥熟,秋風木黍多。飽食日靡厭,翩翩集高柯。地僻少彈射,山深無網羅。豈知田家苦,未獲先催科。若比桑扈鳥,竊脂不竊禾。我本欲誅汝,群飛將奈何。愿汝化為蛤,去去隨汪波。
前度玉驄曾系。窺鏡翠樓人媚。眉嫵瘦三分,一樣黃花滋味。歸已。歸已。又是鯉魚風氣。曾記鶯梭纖巧。燕剪掠馀斜照。一路短長條,誰把秋光催老。休惱。休惱。為盼章臺春早。
我思靈井幽,山圍路高遠。青山四面合,風聲自回返。時攜一尊酒,坐石至昏晚。嵐光發深竇,翠色明絕巘。荒寒集鷴鷓,淵澄見鲿鰋。年來事寸祿,捫心愧嵇阮。
江東客里逢立春,節物風光愁殺人。盤中生菜不可食,門前柳條還欲顰。悠悠西塞獨身遠,杳杳南國多兵塵。中興宗社大臣在,悵望涕淚沾衣巾。
楚山十日雨,高漲落江湖。捲霧游龍去,粘天白鳥呼。
東明花滿縣,令宰即神仙。宓子今為政,河陽復壯年。隼?開雨雪,鳧舄向云天。何地傳消息,相聞在日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