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寧元年八月十九日過湖州東林沈山用石榴…自號回山人
西鄰已富憂不足,
東老雖貧樂有余。
白酒釀來緣好客,
黃金散盡為收書。
西鄰已富憂不足,
東老雖貧樂有余。
白酒釀來緣好客,
黃金散盡為收書。
西邊的鄰居已經富裕了,卻還擔憂財富不夠;東邊的老者雖然貧窮,卻擁有很多快樂。釀造白酒是因為喜愛結交朋友,散盡黃金只為了收集書籍。
熙寧元年:公元1068年。熙寧,宋神宗年號。
緣:因為。
熙寧元年八月十九日,詩人路過湖州東林沈山。當時社會可能存在追名逐利的風氣,詩人在此背景下,通過對比西鄰和東老的生活,表達自己的價值觀。
這首詩主旨是宣揚安貧樂道、重視精神追求的生活態度。其突出特點是對比鮮明,以小見大反映社會現象。在文學史上體現了詩人獨特的價值取向和審美觀念。
秋杪正愁予,逢君憶歲除。頹然泉上酌,慰我獨離居。烽火驚初定,田園意轉疏。平生匡國愿,早上治安書。
驄馬金絡頭,錦帶佩吳鉤。失意杯酒間,白刃起相仇。追兵一旦至,負劍遠行游。去鄉三十載,復得還舊丘。升高臨四關,表里望皇州。九途平若水,雙闕似云浮。扶宮羅將相,夾道列王侯。日中市朝滿,車馬若川流。擊鐘陳鼎食,方駕自相求。今我獨何為,埳壈懷百憂。
花氣陰陰拂檻低,寒蟬處處向風嘶。江皋昨日開蓮社,客棹何遲泊柳堤。我輩不妨消白眼,心期豈用祭丹雞。已知匡濟人間事,亂世聲名醉懶題。
往昔升平客大梁,新煙然燭九衢香。車聲馳道內家出,春色禁溝宮柳黃。陵邑祇今稱虜地,衣冠誰復問唐裝。傷心寒食當時事,夢想流鶯下苑墻。孤生投老急菟裘,萬里云山已倦游。共喜石交逢異縣,更陪綵筆賦春愁。無心俯仰猶多事,與世浮沉己拙謀。冷雨吹花作寒食,三杯軟飽且眠休。
瀟灑軒居翠作圍,遙看郁郁又霏霏。濃含野樹晴如滴,亂濕山云曉不飛。綵服凝輝當舞席,牙簽分映滿書帷。湖波近繞闌干曲,更詫新荷好制衣。
文章不數向歆輩,姓字須教班馬香。
草堂睡起未歸鴉,懶去尋芳采蕨芽。巖靜煮茶燒竹葉,澗深流水散桃花。冰消萬壑春回翠,落日千峰晚帶霞。林里旃檀香藹遍,東風吹送到誰家。
樂意無多百感生,激湍脩竹共冥冥。從頭細讀蘭亭記,總是牛山灑淚情。
昔在傷皇辟,子行猶不歸。嫠居言有則,喪事禮無違。軻母三遷教,萊兒七十衣。至今霜月夜,松竹帶芳徽。
半世別玉州,夢憶仙人掌。經丘獲鎗旗,清思飄云上。
扁舟一葉次寒汀,云影煙光獻畫屏。歌罷酒闌人醉后,空馀鷗外數峰青。
千里馬,胡不疲。五帝漸以驟,三王不免馳。焉能飽食安步歌皇羲,上乘此馬將何之。
萬樹煙深雨正絲,春陽育物已多時。半黃乍變柔條柳,更倩東風向曉吹。
王孫何處。草遍羞回顧。啼鳥簾籠吹日暮。依舊春風空度。淚流滴盡鮫綃。月明吹斷瓊簫。愁看樓前楊柳,倚欄獨自魂消。
帶葉連枝摘未殘,依依茶塢竹籬間。相如病渴應須此,莫與文君蹙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