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詠五首
法士慕觀音,想像如或見。我心觀世音,常向人間現。
僧徒慕大佛,誦經過千日。大佛在我心,不在傳與習。
齊人齊得口,不食魚與肉。如何不齊心,遇事生百毒。
古人重懿行,今人重詞說。詞說會媚人,不如甘老拙。
上士思修身,下士思修名。身名俱不管,何事誦遺經。
法士慕觀音,想像如或見。我心觀世音,常向人間現。
僧徒慕大佛,誦經過千日。大佛在我心,不在傳與習。
齊人齊得口,不食魚與肉。如何不齊心,遇事生百毒。
古人重懿行,今人重詞說。詞說會媚人,不如甘老拙。
上士思修身,下士思修名。身名俱不管,何事誦遺經。
修法之人敬慕觀音,想象著似乎能見到觀音。而我心中的觀世音,常常在人間顯現。僧徒們敬慕大佛,誦經超過千日。大佛就在我心中,不在于傳承和修習。齊地之人只在嘴上守齋戒,不吃魚和肉。為何不能讓內心齊一,遇到事情就生出各種惡念。古人看重美好的德行,今人看重言辭之說。言辭之說會諂媚人,不如甘愿做個愚笨之人。高尚的人想著修養自身,低俗的人想著博取名聲。自身和名聲都不去管,為何還要誦讀遺經。
法士:修法之人。
懿行:美好的德行。
上士、下士:分別指高尚的人和低俗的人。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考證,但從詩中內容可推測,當時社會存在一些人注重宗教形式、追求表面名聲,而忽視內心道德修養的現象,詩人有感于此而創作。
這首詩主旨是勸人注重內心修行,不要只重外在形式和名聲。其特點是語言質樸、觀點鮮明。在文學史上雖未產生重大影響,但體現了詩人對社會現象的思考。
貧貪微祿養,輾轉未能歸。經史頻留眼,行藏愧炳幾。春回花自笑,天遠鶴孤飛。讀罷虞衡疏,林風蕩葛衣。
翠翠復翠翠,雙飛亦雙止。西風吹老芙蓉枝,水冷河清魚不起。朝從南海去,暮仍珠樹歸。娟娟波心影,氄氄身上衣。今日沙頭忽不見,點上吳宮美人面。
高堂花發是長春,吾母同庚亦甲辰。萊氏弄雛娛白發,荀家多子足朱輪。草書神妙分先哲,蘭膳馨香及大賓。溪上茅茨居勝地,枝枝慈孝更霜筠。
紫水湖鄉是一家,何年卜筑各天涯。同來嶺表珠璣巷,別泛河源海月槎。愛子延秋魁彩筆,知君指日拜黃麻。吾宗半是簪纓客,愧我青門學種瓜。
萬里江天挐去舟,美人江北越山留。乾坤寬著男兒腳,湖海誰多廊廟憂。極目鶯花迎遠旆,塞天星斗豁吟眸。重幃歸問真消息,為說尊翁舊破裘。
為道西林側帽時。眾中獨我最情癡。碧橋霧夜搜奇句,虹院花朝噪艷詞。人落索,事參差,心無余地種相思。勸君莫怨多情苦,到得無情苦自知。
一規蒼玉琢蜿蜒,藉有佳人錦段鮮。莫笑持歸淮海去,為君重試大明泉。
西郊一畝宅,閉門秋草深。床頭有新釀,意愜成孤斟。舉杯謝明月,蓬蓽肯相臨。愿將萬古色,照我萬古心。
瑣瑣一蟣臣,手叩玉京扉。巍巍兩天人,色奪金殿姿。堯彩既璀璨,舜瞳復昭回。飄鬣翹然舉,儼若雙龍緌。如日麗璇霄,九有皆光輝。奚必須袁生,始辨天子髭。遺蛻燕山陽,游神沙漠陲。
汗血神駒不世出,一旦生下月氏窟。鳳臆龍鬐首渴烏,身帶虎文異筋骨。朝刷昆崙,暮秣西極。電邁飆馳,不可慌惚。仰天長鳴,萬騎辟易。憶昔元封盛治時,長驅萬里來京師。天子縱觀心獨喜,薦諸宗廟形歌詩。翠云為鞁七寶鞍,置之天駟十二閑。乘輿親臨至甘泉,曾驂玉輅鳴和鸞。君不見漢家凋弊由天馬,無限生靈膏草野。萬古千秋恨未消,至今鬼哭宛城下。
獨樹離奇帶雪看,小窗應絕勝江干。竹床紙帳成幽伴,冷蕊疏枝幾歲寒。
束發好怡衍,弱冠頗流薄。素想終勿傾,聿來果丘壑。層峰亙天維,曠渚綿地絡。逢皋列神苑,遭壇樹仙閣。松墱含青暉,荷源煜彤爍。川界泳游鱗,巖庭響鳴鶴。
老颙有婦何妨道,一室蕭然尚愧君。但恐小喬來丈室,卻須射虎作將軍。從來悟道不由書,覿面相呈已有馀。麈尾花飛終不近,濠梁古鬼解揶揄。
曉度七盤山,北行道彌惡。峭壁根虛無,危棧架飛閣。飄飄風吹衣,漠漠云漲壑。下有黑龍江,亂石何磊落。急瀨轉雷轂,奔湍散流沫。洄潭更陰沉,俯視誠可愕。茲路屬再來,即事情已昨。艱險難具論,惟與存顛末。
孤鴻海上來,照影秋池水。本欲乘長風,為君騰萬里。君家羅網忽見羈,云天冥冥未可知。生平空負淩霄翼,不飛不鳴人豈知。上林苑里千花積,燕雀相呼戲其側。有鳥名鸞被彩衣,欲借一枝遭鎩翮。翰音登天鳳在笯,鴻兮鴻兮將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