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源謁祖墓四首 其四
重來攜幼弟,此別念衰親。
山果紛相贈,溪茶采尚新。
封書因問叔,勸食尚依人。
倘復移家返,應知未厭貧。
重來攜幼弟,此別念衰親。
山果紛相贈,溪茶采尚新。
封書因問叔,勸食尚依人。
倘復移家返,應知未厭貧。
再次來到這里還帶著年幼的弟弟,此次分別心中掛念著年邁的雙親。山中的人們紛紛贈送山果,溪邊新采的茶葉還很新鮮。寫信順便問候叔叔,勸我吃飯的人依舊那么親切。倘若有一天再次搬家回來,應該知道我并不嫌這里貧窮。
衰親:年邁的雙親。
封書:寫信。
未厭貧:不嫌棄貧窮。
具體創作時間和詳細背景較難確切知曉,但從詩中可推測詩人是回到祖墓所在地,可能是在一次回鄉祭祖的過程中。當時或許社會相對穩定,詩人在與當地鄉親的接觸中,感受到了親情和鄉情,從而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圍繞著親情和鄉情,通過描寫回鄉的經歷,展現出詩人對親人和故鄉的深厚情感。其特點是情感真摯,語言質樸。在文學史上雖可能沒有廣泛影響,但體現了個人情感的細膩表達。
閱盡人間萬劫塵,平生結習一無存。居山更向山頭坐,兀兀真成不動尊。
非關國手,燕趙去來學屠狗。書劍飄零,不逐楊花也化萍。龍蛇畫壁,短視猶能分黑白。塞路間關,回首中原一萬山。
粉籜初成,薔薇欲褪,斷腸池草年年恨。東風忽把夢吹來,醒時添得千重悶。驛路迢迢,離情寸寸,雙魚幾度無真信。不如休想再相逢,此生拚卻愁消盡。
七國養士何紛紛,誰其雄者信陵君。擊柝雍容據上座,鼓刀慷慨卻秦軍。其外碌碌諸公子,借日回春互爭綺。列鼎常食三千人,俱簪珊瑚躡珠履。就中脫穎君不見,一片雄心為誰死。燕丹恨秦貫白日,易水東流羽聲疾。倚柱倨罵大事去,惜哉不講刺劍術。金丸馬肝亦何益,田光先生太倉卒。咸陽擊筑變清調,碧血殷霜染秋草。明月還輝博浪沙,滄波豈沒齊王島。五陵射獵倚醉歸,眶眥殺人無是非。髡奴赫奕拜卿相,天子威權下布衣。黃金塢,當中路,走馬過之不肯顧。五花騮,狐白裘,輕薄少年非我儔。四座酒莫傾,請聽俠客行。海內萬事何言平,袖中吳鉤霜雪明。出門一笑失所向,十日大索長安城。
清淮北去。千里揚州路。過卻瓜州楊柳樹。煙水重重無數。柁樓才轉前灣。云山萬點江南。點點盡堪腸斷,行人休望長安。瓜州渡口。恰恰城如斗。亂絮飛錢迎馬首。也學玉關榆柳。面前直控金山。極知形勝東南。更愿諸公著意,休教忘了中原。
嗔郎狡,萬愿有窮期,惑郎情不飽。
七圣云章秘紫清,睿謨神藻發長生。六爻妙盡超龍瑞,千里真修敘廣成。但覺煥文驚俗眼,何勞掘筆避書名。法宮涵演方無盡,玉海濡毫卷四瀛。
故人官不達,久欲賦閒居。忽見秋風起,翻然思舊廬。寧貪數升醞,定憶四鰓魚。前路多歸興,江天鴻雁初。
朱壇晴雪媚春空,云從天行氣象雄。八駿宛回黃竹路,六龍遙向玉華宮。爐煙半拂仙人掌,樹色微翻少女風。應有海神來候駕,南端非霧碧冥濛。
□□因筑樹萱堂,萬葉千花長砌傍。吁日鳳凰□□淡,梳風鸚鵡翠翎長。板輿慈母春行樂,綵衣□兒日獻觴。為問南陔如可續,□□□和□□□。
欲作男兒別,將情強折磨。更堪天上淚,翻比世間多。
韓江一水西江隔,從來詩派欠陳黃。作家我郡推明代,高調當時貌盛唐。到此何人開戶牗,知君命筆不尋常。前嘗拔幟鮀城畔,助我侯、吳亦目張。
南徐好,春塢鎖池亭。山送云來長入夢,水浮花去不知名。煙草上東城。歌榭外,楊柳晚青青。收拾年華藏不住,暗傳消息漏新聲。無計奈流鶯。
河上秋風九月高,臨河酹酒發歸舠。縣知一路思親意,回首京華夢寐勞。
桃花元有淚,不必雨啼紅。滴滴蒼苔上,吹乾恨曉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