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紀游詩六首 其四 碧云寺夜坐
馀霞滅天際,山寺漸沈黑。
方庭蓄萬綠,一一潑濃墨。
巖壑入黝冥,深沈不可測。
泉聲出萬寂,流遠韻更徹。
似聞穿林去,邂逅澗中石。
微風一吹蕩,松籟與之洽。
坐久夜逾明,纖月吐云隙。
幽輝才半林,樹影清可織。
棲鴉枝不動,想象夢魂適。
幽景信難摹,苦吟終未得。
馀霞滅天際,山寺漸沈黑。
方庭蓄萬綠,一一潑濃墨。
巖壑入黝冥,深沈不可測。
泉聲出萬寂,流遠韻更徹。
似聞穿林去,邂逅澗中石。
微風一吹蕩,松籟與之洽。
坐久夜逾明,纖月吐云隙。
幽輝才半林,樹影清可織。
棲鴉枝不動,想象夢魂適。
幽景信難摹,苦吟終未得。
天邊殘余的晚霞漸漸消失,山間寺廟慢慢沉入黑暗之中。方正的庭院里蓄滿了綠色,每一處都像是潑上了濃墨。巖石溝壑陷入了幽深昏暗,深邃得難以測量。泉水聲從萬籟俱寂中響起,流淌得越遠音韻更加清澈。好像聽到泉水穿過樹林而去,與山澗中的石頭偶然相遇。微風吹拂蕩漾,松濤聲與泉聲相互融合。坐的時間久了,夜色更加明亮,纖細的月亮從云縫中露出。清幽的光輝只照亮了半個樹林,樹影清晰得仿佛可以編織起來。棲息的烏鴉在枝頭一動不動,想象它們正做著舒適的夢。這清幽的景色實在難以描摹,苦苦吟詩也未能表達出它的神韻。
馀霞:殘余的晚霞。
沈黑:沉入黑暗。
黝冥:幽深昏暗。
徹:清澈。
邂逅:偶然相遇。
洽:融合。
纖月:纖細的月亮。
幽輝:清幽的光輝。
適:舒適。
信:確實。
具體創作時間和詳細背景較難確切知曉,但從詩中可以推測,詩人可能是在游覽西山碧云寺時,夜晚在寺中靜坐,被周圍的景色所觸動而創作此詩。當時詩人或許處于一種閑適、寧靜的心境,沉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之中。
這首詩描繪了碧云寺夜晚的清幽景色,主旨在于展現自然之美和寧靜氛圍。其突出特點是寫景細膩生動,視聽結合,營造出獨特的意境。在文學上,它以清新自然的風格展現了古代文人對自然景觀的敏銳感知和審美情趣。
天空嘹唳鶴鳴皋,回雁峰前峰更高。
既同江子花生夢,又憶毛生穎脫毫。
片羽影隨編畫幅,斷腸聲到振江濤。
從來怕舞《霓裳曲》,冷落河山灑鳳毛。
長松無數護吟樓,一派濤聲枕上幽。讀罷「黃庭經」一卷,橫琴再鼓「碧天秋」。
雨后空山夜氣清,如銀月色遠峰明。翛然久坐云根上,云里幽泉自在鳴。
藤床竹檻晚涼多,無數嵐光四壁羅。坐愛午晴新夢覺,穿窗時有白云過。
成蹊瘦竹間寒梅,巖畔幽軒晚尚開。別有鐘聲清似水,竟隨歸鶴入林來。
抱膝長吟興不違,山居盡日掩荊扉。焚香默作楞嚴課,幾縷爐煙繞翠微。
盤根老樹倚云煙,斗室濃陰欲暮天。一道寒流穿石出,品茶喜有自來泉。
南渡《儒林傳》,先生第一人。
空山尚祠宇,眾口枉緇磷。
紅鶴有時去,青松終古春。
匡廬初識面,惟覺此間真。
昨夜雨綿綿。寒澀燈煙。薄衾蕭索不成眠。曉起床頭看歷日,換了秋天。
綠葉尚新鮮。猶想爭妍。教他知道也凄然。眼底韶光容易改,樹且堪憐。
牽經引禮人誰聽,
是古非今世共憎。
何似對花傾綠酒,
自歌一曲醉騰騰。
暗香襲處佩環鳴,
美眸善睞未分明。
臨去莞爾還一笑,
忽與余兮兩目成。
一雙俊眼一彎眉,一點靈犀一種癡。
秋水精神冰作骨,玉山溫潤雪侵肌。
金樽綠酒春生頰,紅袖青燈夜誦詩。
最好曲終琴罷后,芙蓉煙里話相思。
披襟談笑動梁塵,
白發原非避世人。
三尺皂囊頻□檢,
萬言書在墨猶新。
晴雪難留短命身,
秋風訣別太酸辛。
要郎記得營齋日,
每到生辰是忌辰。
行不得!黦地衰楊愁折。
霜裂馬聲寒特特,雁飛關月黑。
目斷浮云西北,不忍思君顏色。
昨日主人今日客,青山非故國。
大家在這里,
廓徹無依倚。
有口難分疏,
凍破一雙耳。
叟邪歌漫遏行云,
抔土千年幾晝曛。
石鑒可磨人不見,
東西臺下淚泉聞。
千里移根自海隅,
風帆破浪走天吳。
散花忽到毗耶室,
似欲橫機試病夫。
風雅千秋鼓待吹,誰云刪后更無詩。一時連社還高會,諸子蘭亭總妙詞。
傾蓋喜逢天下士,放歌羞逐郢中兒。羨君孤調真同調,已覺新知是故知。
同病相憐各惘然,齊盟一日孰先鞭。積薪愧我官仍拙,投杼悲君客更遷。
醉向金門堪據地,狂來碣石浪談天。他年人泛秦淮月,遠憶江州夜泊船。
一著能回一局輸,安危豈不系茲儒。
樂卿昔去曾入海,老監今歸但乞湖。
阮子杖挑聊共出,麻姑榼送不煩沽。
二仙占斷壺中景,不許長房跳入壺。